生态批评的诗性回归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w_2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生态的恶化在20世纪60年代就得到了文学家的重视,至今半个世纪以来,以表现人与环境、呼吁保护地球为目的的生态文学创作及研究成为学界的一股绿色之风。对生态文学思想性的研究一度成为国内生态批评主流趋势,而审美性研究则相对不足。直到新世纪,生态文学的审美性才真正得到人们的重视。那些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生态文学绝不只是生态思想的“传声筒”,而是能将思想性和审美性融为一体的文学创作。本文即是对生态批评审美性研究的深化所作的一些尝试。从柯尔律治的想象理论出发,本文指出以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为创作指导的生态文学中存在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想象类型,其中对自然环境及人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描写往往从正面体现了作者的生态整体主义想象,而对人造环境及人与人造环境间关系的描写则重点展现了与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背道而驰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想象。生态文学正是通过对环境的两种想象肯定了生态整体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诗意栖居”为旨归的文学理想,将生态诗意赋予了荒野和地方。其中,“地方”一直是生态文学表现的不变对象之一,生态文学对地方的关注和描写既体现了其生态整体主义的创作思想,也为在全球化时代实现诗意栖居的梦想提供了有益指导。这种指导意义的实现既需要创作者必须具备地方感,这样才能完成对地方的想象,同时也需要对文本中的地方感进行必要的解读,来唤醒读者对地方的感知和情愫。文章的最后探讨了实现生态文学环境想象的叙述策略,从叙述视角的转化、拟人手法的运用和季节叙述三个方面来彰显生态文学的环境想象。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GDP长期运行在两位数增长之上,使我国快速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然而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货币供给似乎已被“遗忘”,但由此埋
随着中国在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市场内的发展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承揽国际业务,在项目、资金、技术和劳务跨地域的同时,文化也随之跨出了国界,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织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改革传统固化教学理念,围绕'乐学'理念构建全新的中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模式刻不容缓。信息技术是中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其在学生动手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先后实施多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产生的背景出发,分析美国采取该项政策的原
<正>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市十五届人大代表履职学习班于6月5日、6日举办,来自全市的520余名市人大代表参加学习。此次学习班是本届市人大代表正式履职后的第一次集中学习
新修辞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是揭示诉诸理性思想基础的分析工具,而司法领域是新修辞论证应用的理想场所。佩雷尔曼关于论辩的非形式逻辑模式的观点以及关于理性研究的观点,为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人性化、开放式的行刑制度,已普遍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我国对此也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尝试。实践证明,推行社区矫正制度,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节约行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