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商业环境中充满着不确定性,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及其安全方面所发生的巨变,以供应链运作模式的一切商业活动都不得不考虑市场变化及扰动所带来的问题。其中尤其在基于时间竞争的环境下,如何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供应链成本成为所有链上成员优先考虑的问题。 最近几年,一些企业正尝试着通过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方式来简化供应链的流程,但是在减少管理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商业联系的复杂性及风险性,其主要原因是衍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随着复杂性的增加,供应链整体对外界不确定性的反应开始下降。当今的供应链包括多个主体,其中有许多供应商、零售商、制造商及其无数的外包合作伙伴,这实质上就给供应链整体运营设置了许多障碍。同时作为供应链最末端的消费群却期望能获得可视化的、无缝隙的产品服务。随着当前经济领域环境复杂性越来越强,要想使供应链取得整体最优运营效率,就必须使其链上成员统一协调以无缝隙耦合的方式共同应对系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变化。 当前的供应链构成是基于信息流、物流非序列性、线性的形式存在着,并由无数路径构成的复杂网络。在链上不同伙伴之间所存在的不同的商业流程、信息系统、以及企业文化也增加了链上即时执行的困难。所以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无法对系统内各成员的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进行有效地管理,同时也无法协同对外界市场环境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并最终无法从各成员所投入大量成本、时间、精力构造的供应链上取得应有的运营效率和效益。所以如何有效地实施供应链的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迄今为止,有关对供应链柔性进行系统分析的相关文献还是比较少的。相关的供应链柔性的研究都是将其看成是企业制造柔性的一种延伸。虽然制造柔性要素在供应链柔性方面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供应链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柔性的表现必然不等同于一个企业内部柔性的表现。 本文的框架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在绪论中重点对柔性定义、分类、测度及供应柔性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现有的供应链柔性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评价,同时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结构。 第二章对供应链及其柔性理论的基础研究,在这一章里我们着重对供应链结构模式、构成要素进行评析,并将供应链与柔性两个概念从决策论的角度相互结合在一起,并给予一定的界定、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