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官员博客现状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bi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在我国,“博客”已不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了,“写博客”也已经成为许许多多普通大众用以记录生活、抒发情感、表达观点的日常网络行为。根据《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其中显示中国博客作者数量已达4698.2万人,拥有博客空间7282.2万个,平均每人1.55个。博客起初是被作为草根们力图获得平等话语权的一个平台来看待的。但是在这么庞大的博客群中,有一群特殊的群体开设的博客吸引了人们的眼球,那就是官员博客,这使得博客这个本属于草根们的网络平台成了新的政治舞台。自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起,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开通了自己的博客,随后,很多政府官员也纷纷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官员博客已经成为官员与广大民众沟通的新渠道,同时也发展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渠道,并开始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其实在国外,官员博客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在我国,官员开博客还是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很多的网友和专家,对官员开博客表示了一定的支持态度。但是负面的声音也一直不绝于耳。政府官员因为现身互联网论坛、开博客被指“作秀”已经多次了。其实官员博客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其发展前景仍然不是很明朗,还需要不断的规范和引导。我国官员博客是如何兴起的?它有哪些特点,起到了哪些作用,又出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都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其他文献
期刊
调查性报道是源自西方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历来被誉为新闻自由的“试金石”。中国调查性报道则是改革开放以后,在西
新媒介时代,互联网成为一个放大机制,许多矛盾明显、冲突尖锐、充满争论的事件经由互联网放大,往往演变为能够引起舆论潮涌的网络公共事件。这些事件大多由线下事件引发,经由
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组织传播方式的变革。兼具社交属性和媒体属性的微信应用,是在新媒体时代组织传播的最重要工具。共青团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