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我国大豆总产徘徊不前,进口逐年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大豆生产仍采取传统耕作方式,科技含量低,导致单产低、品质差,影响了大豆产业的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速大豆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成为振兴大豆产业的主攻方向。本研究利用专家系统和知识模型的构建原理与技术,以多年大豆科研数据和现有科研成果为依托,建立了基于知识模型的大豆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为大豆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专家水平的决策支持服务,使传统生产方式向半精量方向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系统中运用知识模型,使得知识模型在应用到小麦、棉花、水稻、油菜、玉米后,应用到大豆生产管理专家系统。构建了包括轮作模式确定、品种选择、产量目标、种植密度确定、水肥运筹等方面为主的播前方案设计知识模型。合理轮作模型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三年作为一个时间范畴,考虑当地主栽作物产量水平、成本投入、市场价格、前茬作物对后茬作物的影响等因素,利用线性规划原理,使Y=sum from i=1 to 3 Aij(j=1,2,...,m)达到最大,即单位面积3年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确定轮作作物及种植面积,构建合理的轮作模式,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大豆重迎茬问题。品种选择模型为ZXD=(?),并当置信度ZXD=1-multiply fromf i=1 to N ((|Xiy-Xix|)/Xix)大于80%时,系统将品种选出,同时系统建立了抗旱品种数据库,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抗旱品种选择。大豆种植密度模型,通过多年的实验数据及模型分析,确定高产大豆的基础密度为34.14万株·hm-2,然后根据大豆品种株型、地力和肥料水平、栽培方式、是否灌溉等影响因子对密度进行修正,见方程MD=JCMD×ZX×NSL×ZP×GS。另外还构建了大豆适应性判断、目标产量确定、播期确定及水肥运筹等知识模型,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了确定。2.建立了大豆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和地上部分氮磷钾的吸收等动态及相互关系模型,根据目标产量确定各生育时期的目标生理指标,使其成为生产调控管理的依据。当TK=((Xy-Xs)/Xy))≥10%或TK=((Xy-Xs)/Xy)≤-10%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使生产向目标化发展。3.建立了包括大豆形态知识、大豆生理知识、合理轮作、播前准备、播种和苗期管理、分枝期管理、开花期管理、鼓粒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以及加工储藏等整个过程专家咨询系统,采取正向推理、逆向推理等推理方式为用户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可一个跨时空的农业科技平台。4.系统以Windows2003 Sever+ⅡS6.0为开发平台,以微软的大型数据库SqlServer2000为依托,采用asp.net模式开发了基于WEB的大豆生产管理专家系统,以便利的互联网为纽带,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现有科研成果,为用户提供大豆生产的科技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