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益广告作为广告的一种传播形式,是为公共事业服务的。相对于最早产生公益广告的美国,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诞生于改革开放以后。公益广告最突出的的外在展现形式就是公益广告语,所以近年来对公益广告语的关注度也不断增高。其中隐喻的运用,不仅赋予公益广告语形象、幽默的宣传效果,更易于人们心理的接受,而且也间接证明了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及认知行为,隐喻因其独特的修辞与表达效果而广泛地应用于公益广告语中。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认识隐喻的规律性及分类特点,进而运用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对我国的公益广告语进行研究。论文共由六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引言中介绍了公益广告语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目标及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一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公益广告语和隐喻的基础理论,包括公益广告语的涵义、诉求方式和特点;传统隐喻理论、认知隐喻理论,及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公益广告语的认知机制,包括语义特征、生成的语用推理和话语识解三个方面。第三部分对公益广告语中隐喻的分类是以Lakoff的概念隐喻分类为基础,并运用诸多公益广告语实例,对公益广告语中的隐喻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出更为细致的小类。第四章主要概括公益广告语中隐喻的特征,分别是结构特征、认知语义特征及语言文化特征。第五部分总结了公益广告语中隐喻的功能。通过这六部分的研究,目的是印证隐喻在公益广告语中的运用,并探索隐喻对公益广告语的影响,进而提出新的认知角度与见解,对优秀公益广告语的创作提供更好地依据,从而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和良好风气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