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时报》广告研究(1906-1931)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lytek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京时报》是日本人在近代东北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因其发行范围广、发行量大,在当时东北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也是研究近代东北社会的重要资料。近年关于《盛京时报》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关于《盛京时报》广告的研究仍然十分少见。广告是社会经济的直接反映,也是生活文化的间接浓缩,通过《盛京时报》的广告传播研究,可以归纳出20世纪初期东北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更是对东北广告传播研究的一大补充。本论文针对《盛京时报》在1906年至1931年间,正刊刊登的广告类型、内容、特点及其对东北社会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对《盛京时报》影印版的广告内容进行整理,将广告分门别类,然后结合传播学、广告学等学科方法对广告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探究《盛京时报》广告传播活动目的、效果及影响。正文共四章,第一章是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是《盛京时报》的广告发展历程,通过对《盛京时报》1906年至1931年间的广告进行抽样统记,分析广告数量、类别占比、广告价格、广告表现形式的变化趋势,呈现《盛京时报》广告刊载的变化;根据发行时间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将《盛京时报》广告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清末初期、辛亥革命发展时期和五四运动稳定时期。第三章是《盛京时报》广告内容研究,约有商务广告10万条、文化广告1.2万条、交通广告1.5万条、医药广告4.3万条和社会广告4.9万条,大致分为五个类别,结合史料分析广告的社会作用;通过对广告创意的研究,总结外商广告和华商广告的不同特点。第四章是《盛京时报》广告对东北近代社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盛京时报》广告的深入研究,分析广告的内容和特点,从广告角度展示近代东北的社会生活变迁,为近代东北广告传播研究做出一部分贡献。
其他文献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上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只要语文老师在思考,这似乎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物理教学没这么热闹,一元还是多元、割裂还是融合之争没这么明显。这一方面是因为科学更多的是理性、平和特质,科学过程与结论不会像语文文本一样能够引发出多元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只有同一个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另一方面也因为应试形态下的物理同行们多无思考物理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仍习惯用自己的思维去“框定”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观
一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我现在所带的是一个历史专业班,男女生比例相差悬殊,全班51个女生,而男生只有12个,可谓阴盛阳衰。“娘子兵”多了,纠缠鸡毛蒜皮的事就多了,小事闹大的现象时有发生。
他是个出了名的问题孩子,逃学,捣蛋,捉弄老师,欺负同学,可谓“无恶不作”。同学怕他,讨厌他,对其避之惟恐不及。老师也对他渐渐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他的父母,一个重病缠身,一个苦于生计,想管也管不了。除了偶尔被老师拿着花名册点到名字外,他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了。   这是个偏僻的山区学校,贫穷是笼罩在很多孩子身上的共同特征。每年,学校都会拟定一份名单报给教育局,以方便那些好心的捐助者选择资助对象。很显
近年来,电网的规划、建设、运行状况得到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电网运行安全性、可靠性相对偏低;(2)电网设备利用效率和运行经济水平相对偏低。针对这些问题,有
<正> 1.矿井有效风量的调查与分析我省7局48个生产矿井的矿井平均有效风量率为86.7%。经对3个局12个矿井的调查,ηcp(矿井平均有效风量率)为89.2%,其矿井有效风量分配情况为:回采
去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内蒙古农业大学举办,这次研讨会由自治区农经学会、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共同主办,与会单位包括自治区党委政研室、政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