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体感诱发电位监护在颈椎前路手术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非手术的因素和手术因素。本研究通过对颈椎前路手术实施术中CSEP监护,探讨在颈椎前路手术过程中非手术因素麻醉、体位变化对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49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6.8岁,其中男29例,女20例。脊髓型颈椎病16例,颈椎骨折脱位1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2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须拍摄颈椎X线片,并计算椎管狭窄率,A组为椎管狭窄率>75%,B组为椎管狭窄率≤75%。所有患者均行颈前路切开复位、椎间盘切除(含椎体次全切除)、取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对49例入选患者行CSEP诱发电位监护。术中监护由同一位神经电生理室医师进行,应用美国尼高力公司生产的Endeavor型诱发电位监护仪,连续刺激双侧的腕部正中神经和踝部胫后神经,记录电极参考脑电图学会制定的系统(10-20系统),下肢为Cz-FPz,上肢为C3、C4-FPz。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清醒时、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过程中、体位摆放过程中监测CSEP。比较每位患者在清醒时与麻醉诱导后CSEP的变化及麻醉诱导后与气管插管、体位摆放过程中CSEP的变化。以波幅降低50%,或潜伏期延长10%作为报警标准。统计分析:1.静脉麻醉剂丙泊酚对CSEP的波幅及潜伏期是否有影响,影响效果如何。2.气管插管及体位摆放对CSEP是否有影响,影响效果如何。3.不同椎管狭窄率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及体位摆放时CSEP的变化。结果1一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清醒时即出现波形的分化差,无法辨认,麻醉诱导后无明显改善,无法监测,其余48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CSEP记录。2清醒时与麻醉诱导后的CSEP值均可以记录到的患者,麻醉诱导后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的潜伏期较清醒时有所延长,波幅下降。左上肢诱导后潜伏期延长(1.60±1.52)%,波幅下降(8.99±7.58)%。左下肢诱导后潜伏期延长(1.63±1.52)%,波幅下降(11.21±10.07)%。右上肢诱导后潜伏期延长(3.41±3.39)%,波幅下降(18.29±17.31)%。右下肢诱导后潜伏期延长(1.31±1.22)%,波幅下降(15.07±14.27)%。均没有达到报警标准。P<0.05有显著性差异。3患者气管插管后上下肢CSEP值较麻醉诱导后有所变化,主要表现为波幅的下降和潜伏期的延长。左上肢气管插管后潜伏期延长(0.86±0.74)%,波幅上升(6.14±6.09)%,左下肢气管插管后潜伏期延长(1.12±0.98)%,波幅下降(3.60±3.29)%,右上肢气管插管后潜伏期延长(0.86±0.72)%,波幅下降(10.08±9.83)%。右下肢气管插管后潜伏期延长(0.94±0.81)%,波幅下降(2.82±2.61)%。P>0.05无显著性差异。4体位摆放过程中,上下肢潜伏期较麻醉诱导后延长,波幅下降。其中左上肢体位摆放过程中潜伏期较麻醉诱导后延长(5.49±5.14)%,波幅下降了(29.32±27.18)%。左下肢潜伏期延长(1.74±1.31)%,波幅下降(19.48±17.32)%,右上肢潜伏期延长(3.62±3.54)%,波幅下降(20.19±18.94)%,右下肢潜伏期延长(4.69±4.34)%,波幅下降(27.31±26.92)%。P<0.05有显著性差异。5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阶段的CSEP值在颈椎管狭窄率不同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摆放阶段的CSEP值在颈椎管狭窄率不同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研究中,麻醉剂丙泊酚辅以芬太尼可使CSEP的波幅下降,潜伏期延长,但是没有达到报警的标准。在气管插管过程中CSEP的波幅下降,潜伏期延长,没有达到报警标准,无统计学意义。在体位改变过程中,CSEP的波幅及潜伏期与麻醉诱导后的CSEP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阶段,椎管狭窄率不同的患者,CSE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在体位改变时,椎管狭窄率不同时的患者,CSEP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