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国历来有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传统,并且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影响,政府对“非遗”的保护亦是重视有加。近年来,面对“非遗”越保护越消失的现状,社会各界纷纷从不同层面寻找有效的保护路径,“非遗”产业化的保护方式日益受到推崇。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分为三章)以及结语三个部分,基于产业化视角,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主体,选择三类相较而言更适合进行产业化的“非遗”,对其产业化路径进行分析,证明在众多“非遗”类别中,其中一部分“非遗”可以通过产业化方式得到保护和传承,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非遗”产业化的开发模式。首先导论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进行简要的阐释;其次对国内外学者关于“非遗”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进而对文化产业、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等相关概念进行一系列的界定;最后阐述了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一章,简要梳理我国“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指出目前我国“非遗”产业化的现状是既有市场、科技等客观基础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许多问题阻碍产业化健康有序发展。第二章,分析“非遗”产业化的目标方向和路径选择。本章从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实现有序传承、实现经济效益与弘扬传统文化四方面分析“非遗”产业化的目标方向。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的分类标准,选择出表演艺术类、社会习俗、礼仪、节庆类和传统手工艺类三类相对而言适合进行产业化的“非遗”,并分别为其选择各自不同的产业化路径。第三章,梳理“非遗”产业化的开发模式。在不同类别“非遗”产业化路径基础上总结出经典化、品牌化、体验化、多元化、创意化和园区化六类开发模式,试图为后续“非遗”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促进产业化健康有序发展。本文结语指出,产业化是“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但是目前对于“非遗”产业化的研究不够充分,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其中所蕴涵的潜在的产业化可能性,以保护和传承为宗旨,在不破坏“非遗”原真性和整体性的原则指导下,对那些有较大经济潜在价值和市场开发潜力的“非遗”进行产业化开发与保护,使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和社会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