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媒介形象建构——基于新浪网“剩女”新闻报道的实证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e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剩女”一词在网络中出现并迅速成为热门话题,2007年,“剩女”成为被官方认可的正规词语,2016年,“剩女”现象再度受到热议。媒体拥有社会文化的反映者和建构者双重身份,其对“剩女”媒介形象的塑造和呈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内在本质。因此,研究“剩女”的媒介形象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选取新浪网新闻频道2011年至2015年关于“剩女”的新闻文报道文本作为分析样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框架的选择和重组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探究“剩女”媒介形象的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并从社会现实角度对“剩女”媒介形象和其社会形象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其目的在于通过梳理媒介形象和“剩女”媒介形象的相关研究来呈现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同时明确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所用理论以及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包括了第二章和第三章。这一部分使用框架分析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剩女”媒介形象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研究,得出“剩女”媒介形象的两种基本模式,以及“剩女”媒介形象在呈现方式存在新闻专业主义与社会观念博弈的情况。  第三部分为思考与总结部分,包括了第四章和第五章。这一部分通过对“剩女”社会现象的探究,分析“剩女”现象的存在性和“剩女”群体现状,并与“剩女”媒介形象比照,发现媒体建构了相对客观的“剩女”媒介形象,但“剩女”媒介形象在建构过程中受到新闻个人化、新闻消费化、新闻正常化的影响,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失衡和异化。最后从性别认知、话语权、选择、重组等环节入手,提出“剩女”新闻报道的改进建议。  此外,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前人所做的“剩女”媒介形象研究基本认为“剩女”媒介形象完全是媒体对于“剩女”群体的建构,扭曲了原有的社会现实,而在本文的研究结论中,笔者通过对比发现了些许不同之处,即“剩女”媒介形象虽然在建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颇,但是总体上还是媒体对于“剩女”社会现象的一种事实性呈现。此研究结果或许可为后来人继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其他文献
期刊
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微博已成为中国最主流的互联网产品。庞大的用户规模促使微博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的中心和社会化媒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微博用户的行为正在悄然发
透明政府成为一股世界潮流,也是监督公权力滥用的重要保证。面对政府的保密冲动,各国纷纷建立信息自由制度来保证政府公开透明。其中美国《信息自由法》是国际上较早、较完备的
期刊
1948年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大进攻、大决战阶段之后,山西的形势一派大好。晋中战役后,阎锡山的统治地盘,只剩下太原。青年学生不愿当阎匪的炮灰,纷纷离晋走向异乡。当时以去北平的为最多,达3600余人。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姜康(榆次农校教务主任、地下党员、前省委统战部副部长)老师多次劝说父亲(榆次农校教务员)同意后,于1948年秋乘民航飞机从太原到北平,投入到山西流亡学生行列。我们榆次农校有36人去了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