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合考虑武汉市多种交通路网,利用最短距离和平均可达性模型,测算城市道路、地铁网络、城际铁路不同交通模式下可达性的空间布局特征以及对武汉市综合交通可达性进行评价,同时对比分析城际铁路的加入对于城市可达性格局的影响。借助人口和经济属性指标,评价综合交通可达性与人口、经济的相关性,揭示各区的相关性大小。在此基础上,探讨交通可达性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交通可达性空间布局呈现核心----外围圈层结构,位于市中心的江岸区、汉阳区和武昌区可达性最好,且汉口、汉阳、武昌交通网络注重自成体系;地铁网络和城际铁路网络受线路布局的影响,可达性格局具有线路耦合性。(2)受历史要素、经济发展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间交通可达性与经济、人口发展的相关性差异明显,汉阳地区相关性最为显著,武昌地区相关性次之,汉口地区相关性最低,表明经济发展与交通设施的建设相辅相成。协调性研究表明,协调型显示比例最高,达到62.5%,主要类型有低可达性低经济发展类型、较高可达性较高经济发展类型、高可达性高经济发展类型3种,武汉市交通设施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3)加入城际铁路后,可达性值大于0.1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增多,提高了盘龙经济开发区、滠口街道、柏泉办事处及横店街道的可达性水平。沿着路线的出行单元,其可达性增强,说明城际铁路作为城市交通运输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有一定的贡献。研究城际铁路的可达性,有助于为实现交通通勤化和交通规划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