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构建科学、客观的护理工作负荷评价体系,调查护理工作负荷及患者感知护理质量,分析护理工作负荷及患者感知护理质量现状,探索两者间内在联系,为指导临床合理配置护理人力、改善患者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①以人因工程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回顾和小组讨论制定专家函询问卷,应用专家函询法构建护理工作负荷评价指标体系,并确立各评价指标权重。②采用计算机随机抽样法调查2018年7月~2018年8月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普外科病区的151个白班班次,应用简单临床评分、Barthel指数、TimeCat时间-动作数据采集软件、任务负荷指数、患者感知护理质量评价量表对纳入研究日期内所有白班当班责任护士及住院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及问卷调查,评价护理工作负荷及患者感知护理质量现状。③基于患者感知护理质量保证性、响应性、关怀性及可靠性四个维度,通过曲线拟合、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护理工作负荷与患者感知护理质量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结果]①本研究采用专家函询法对21名专家进行2轮问卷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00、0.905,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476、0.492。最终确定护理工作负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患者因素、科室因素、护理活动因素和护士自身因素,1 1个二级指标和4个三级指标。②护理工作负荷评价结果显示:最终筛选出的7个敏感指标赋予权重得出护理工作负荷计算公式为:护理工作负荷=0.215×病情严重度+0.1334×自理能力+0.1480×手术人数+0.1115×入院人数+0.1463X直接护理时间+0.1004×语言交流时间+0.1459×心理负荷。③护理工作负荷现状调查显示:任务负荷指数量表信效度良好(Cronbach’s α=0.816,条目载荷值=0.815~0.932);护士在各类护理活动中,耗时最长的为“护理文档管理”(34.27%)和“直接护理时间”(26.72%);护理工作中断次数平均(4.51士1.65)次/小时,工作中断主要来源于家属、环境和护士同事,平均每班次护理多任务时间占比为(15.70±2.28)%,多任务情况主要发生于与患者、护士同事、家属交流同时进行其他护理活动;大约一半的行为活动持续时间不到1分钟。护士一周内不同时间护理工作负荷不同(P<0.05)。④患者感知护理质量现状分析发现:患者感知护理质量问卷信效度良好(Cronbach’sα=0.972,条目载荷值=0.649~0.927);感知护理服务质量总分为(118.70±20.53)分,得分指标为81.86%,呈中上水平,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保证性、可靠性、关怀性、响应性。⑤护理工作负荷与患者感知护理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护理工作负荷与患者感知护理质量呈现“倒U型”分布关系;护理工作负荷与患者感知护理质量总体呈负相关(r=-0.177,P<0.05),与保证性(r=-0.250,P<0.001)、响应性(r=-0.359,P<0.001)呈负相关,与关怀性呈正相关(r=0.207,P<0.05),与可靠性无相关(r=-0.120,P>0.05);手术人数对保证性(B=-0.906,P=0.009)、响应性(B=-0.675,P<0.001)感知护理质量有负向预测作用,入院人数对关怀性(B=0.388,P=0.010)感知护理质量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①经过专家函询法构建的护理工作负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 1个二级指标和4个三级指标。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主观及客观测评项目,涵盖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②护理工作负荷评价结论:最终将筛选出的7个敏感指标赋予权重得出护理工作负荷计算公式,该公式指标涵盖了工作负荷关键内容,能切实反映临床护理工作负荷,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及临床实用价值。③护理工作负荷现状分析结论:基于时间-动作法及TimeCat软件评价护理工作模式具有显著优势,能清晰了解护士时间分配、工作特点及工作流程;护士直接护理时间较少,以患者为中心的职能需求未充分体现;护士护理工作较繁忙,中断、多任务发生频率较高,来源较多;一周内护理工作负荷呈一定规律性。④患者感知护理质量现状分析结论:患者感知护理质量呈中等以上水平,整体感知质量较好,各维度排序依次为保证性、可靠性、关怀性、响应性,提示在保证性和可靠性得以保障的基础上,应优先重视响应性和关怀性感知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⑤护理工作负荷与患者感知护理质量间呈“倒U型”关系,过小或过大的工作负荷均会使感知护理质量降低,存在最佳的工作负荷状态使患者感知护理质量达到顶峰水平;护理工作负荷与患者感知护理质量总体呈负相关关系,手术人数对患者感知护理质量有负向预测作用,入院人数对患者感知护理质量有正向预测作用。⑥本文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结合护理工作负荷及患者感知护理质量现状,提出了缓解护理工作负荷、提升患者护理质量的建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