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对景观格局研究的基础上,以五指山市市域范围景观为研究对象,以1998年、2003年、2007年、2011年四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运用ArcMap10.0、Fragstats4.2软件,对五指山市各期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景观格局指数,了解五指山市景观特征,掌握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2020年五指山市景观格局优化模型。结合最小成本距离,实现五指山市景观的空间优化。从而为五指山市景观结构调整及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地为五指山市主要景观类型,构成研究区的景观主体,是整个五指山市的景观基质。其各期面积分别占景观总面积的86.15%(1998年)、90.17%(2003年)、89.94%(2007年)、89.51%(2011年)。2003年以来各类景观面积的大小排序为:林地>农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牧草地>其它用地。(2)1998年至2011年间,五指山市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其中:农地、未利用地景观斑块密度呈上升趋势。表明它们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景观异质性较高。这主要是因为农地斑块的破碎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未利用地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人们大力开发占用未利用地,从而导致未利用地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农地、水域三类景观的分散指数呈上升趋势,逐渐集合为较大斑块。从连接度指数变化趋势看,林地、建设用地呈缓慢增长趋势,斑块正不断扩大。(3)整体而言,1998-2011年间,五指山市景观格局演变最显著特征是景观斑块的破碎化和平均斑块面积的小型化、离散化;蔓延度指数、聚合度指数较大,景观较为集聚;形状指数不断增大,景观发展趋于复杂化,自相似性减弱;多样性指数先减小后增加,斑块的优势度先增多后减少;香农均匀度指数较小,各类景观斑块比重不均衡。(4)从各期的转移矩阵可以看出:林地、农地景观之间相互转化较为频繁,且维持动态平衡;对比各期数据发现:近十多年来,林地、农地面积逐渐增加,牧草地先急剧减少后缓慢增加最后保持稳定,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先增加后减少。表明:五指山市环境保护较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了生态环境建设。(5)运用马尔柯夫模型模拟预测2011年各类景观面积。对比分析2011年实测值与预测值,发现其相对误差均在0.75%以下,表明模拟效果较好。从而得出2020年五指山市各景观面积预测值。通过与优化模型下的景观面积对比,得到各类景观面积需优化调整的数值为:林地面积增加1368.954公顷;农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牧草地、其它用地面积分别减少1300.308公顷、44.070公顷、17.551公顷、4.975公顷、2.051公顷。(6)结合最小成本距离方法的计算,得出景观格局空间优化的生态廊道,从而实现对五指山市景观格局空间优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