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夏冬两季超微型浮游植物初步研究

来源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btlov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ST-03区块调查获取的样品,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研究了夏、冬两季南黄海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叶绿素a数据分析了超微型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叶绿素a含量间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藻是主要的超微型浮游植物类群,本次南黄海夏、冬两季调查中未检测到原绿球藻。聚球藻细胞丰度夏、冬两季平均值分别为6.2×10<4> cells/mL和1.1×10<4>cells/mL,夏季显著高于冬季;微微型真核藻细胞丰度平均值分别为9.8×10<3>cells/mL与6.2×10<3>cells/mL,夏季稍高于冬季。生物量比较,夏季,微微型真核藻生物量稍高于聚球藻,平均值分别为14.7μgC L<-1>与10.8 μgC L<-1>;冬季,聚球藻生物量下降明显(平均值1.9 μgC L<-1>),微微型真核藻生物量也有略微下降(平均值9.2 μgC L<-1>)。 聚球藻细胞丰度水平分布特点:夏季10m以上表层海域细胞丰度呈斑块状分布,苏北近岸海域明显较低;30m层则呈明显的近岸往外海方向升高的趋势:底层分布特点也呈斑块分布,苏北近岸与中北部海域为低值区。冬季则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特点。聚球藻垂直分布特点:夏季,南部海域无明显的最大值层且各层细胞丰度都较低;中部海域站位的垂直分布特点不明显,水平方向上站位间差异更大;北部海域在跃层处形成最大值层,跃层下细胞丰度值随深度增加而下降;在离岸较远、水深较深的外海区域,聚球藻垂直分布较为复杂。冬季,各水层间丰度值差异不明显,同一断面内相对低值区一般出现在近岸站位和底层区。 微微型真核藻细胞丰度水平分布特点:夏季表层和10m层分布特点较为相似,细胞丰度呈由近岸向外海减少的趋势;30m层呈明显的北部高、南部低的特点;底层特点也是由近岸向外海减少,但高低值分界线离岸较近。冬季特点是高值区分布于南黄海中部海域,南北两端海域丰度值较低。微微型真核藻垂直分布特点:夏季,南部断面垂向分布不明显,近岸站位真光层出现高值区,其它站位各水层丰度值均很低;中部海域特点为真光层细胞丰度值显著高于真光层以下; 北部断面特点在跃层附近形成明显高值区,表层和跃层下丰度值较低;在离岸较远的外海区域,垂直分布不明显,水平方向站位间丰度值差异显著。冬季,垂向分布上各层次间丰度值差异不大。 pico级(<2μm)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总叶绿素a贡献夏季达到一半左右,冬季则不足1/3。浮游植物总叶绿素a含量与pico级叶绿素a含量成正相关,与pico级叶绿素a占总叶绿素a比值成负相关。浮游植物总生物量较高时,大粒径浮游植物占优势;总生物量较低时,小粒径生物贡献更大。 聚球藻生物量与pico级叶绿素a占总叶绿素a比值分布特征相似,以致两者间表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叶绿素a含量能较好的反映微微型真核藻生物量,对聚球藻生物量却不能很好反映。夏、冬两季聚球藻与微微型真核藻生物量间关系显著不同:夏季聚球藻生物量高时,微微型真核藻生物量较低;微微型真核藻生物量高时,聚球藻生物量也较低。冬季两生物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他文献
学位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是世界各地养殖和野生对虾的重要病原之一,是已知的最小的对虾病毒,隶属于细
阴盛阳衰使男人很不光彩,在性功能方面尤为明显,在这方面如果男人把女人征服了,这是男女双方都希望的,因此男女双方都很高兴。反之,如果女人把男人征服了,这是男女双方都不希
张大千题画诗中包涵着丰富多样的生态题材、丰满完整的生态意象与和谐的生态美感。本文以现代生态美学的主张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观为切入点,重点就张大千题画诗中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