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由原来的主要由中央负责管理转变为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很大一部分原中央属高校被划分到由省级地方政府管理,这大大加重了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财政负担。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招生,使得有些省区在发展本地区高等教育事业时显得经费紧缺,以至于部分地方高校纷纷向银行贷款。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承担了地方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主要责任,但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也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投入努力程度方面的差异,这种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均衡性有拉大的趋势。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程度。本文以我国地方普通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首先,笔者对公共财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进行简要阐述,在对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明确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以及教育投资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其次,利用《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来地方高等学校预算内教育经费、预算内生均经费、人均GDP和地方财政支出等数据,通过统计软件做相关回归分析以及方差分析。从而说明我国地方高等教育规模与地方经济水平的关系、地方高等学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地方GDP和财政支出的比例。在此分析基础上对全国省际间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努力度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总结,并进一步阐述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再次,通过对省际间2006年—2008年三年期间的地方高等学校预算内生均经费及其支出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说明地方高等学校生均经费出现地域不均衡的现象,并进一步指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努力程度与地方高校生均经费的关系。通过对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介绍,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借鉴,以此来弥补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最后,本研究提出了增加政府高等教育投入,促进地方高校健康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明确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主体地位、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占GDP的比例、宏观调控合理化缩小省际间高教投入差距、开展多元化投资渠道完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完善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财政经费分摊机制,制定高等教育投资立法保障经费投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