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治理战略的转变,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大学生,将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而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现阶段及今后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就业率却没随着经济的发展持续走好,相反,出现就业率下降的情形。在我国就业市场上,奥肯定律失效,出现了宏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两大悖论:一是经济高速增长,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二是经济高速增长,消费不足,物价水平在一个较长时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在就业市场上,工作难找、期望工资逐年走低、初次就业率大幅下降,这些情况频繁出现,因此,就业市场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就业问题的妥善处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急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深入研究,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可雇佣性不足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加强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开发,增强大学生可雇佣技能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研,从结构性缺口的视角来审视大学生就业紧张的内在机理与外在表象,通过构建胜任素质模型来研究大学生可雇佣性的提升,相信比直接讨论政策选择会更有价值。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体系;西方学者对可雇佣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90年代,至今仍是热点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自身和现行就业形势的特殊情况,采用资料整理与分析、问卷调查、深度采访等方法,对大学生可雇佣性及如何提升大学生可雇佣性进行系统务实的研究,包括以下具体内容:本文的第一章首先提出问题,指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写作目的和意义;然后对国内外有关可雇佣性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划分各个研究进展阶段,把对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技能的研究结合起来,并在分析各个研究阶段的基础上,对可雇佣性的概念进行补充和修正,给出笔者自己关于可雇佣性的解析;本章的最后是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本文从对可雇佣性理论和实践的资料综述和分析出发,提出大学生可雇佣性的概念;并通过充分透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可雇佣性不足的原因,以及素质模型相关理论,构建大学生胜任素质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大学生可雇佣性的策略选择;最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提出培养大学生终身就业能力,从而达到持续提升大学生可雇佣性的目标。文章的第二章,是透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和调查结果分析部分。该部分对笔者采用的问卷调查法来调查大学生就业市场形势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包括问卷设置的目的、调查的对象、发放的情况,以及调查进度,尤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全面的归纳总结,为探索大学生可雇佣性不足的原因打下了基础。文章的第三章,对大学生可雇佣性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笔者着眼于世界范围,认为大学生可雇佣性一定程度内的不足是劳动力市场的常态,这种周期性的难易交替同样也会出现在发达国家,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笔者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意识导致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有盲目倾向,从而使得大学生的供给质量和供给类型与劳动力市场不相匹配,加上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并不能完全贴合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企业方需求与大学生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共同导致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可雇佣性整体不足。第四章中,笔者在分析胜任素质模型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提升大学生可雇佣性的胜任素质模型。这是一个建立于外在(知识、技能)和内隐(能力趋向、人格特征)结合之上的大学生胜任素质金字塔,所有这些外在和内隐的素质都在工作中表现为外在的行为,具体概括为大学生心理胜任素质、专业胜任素质和行为胜任素质。从学生心理胜任素质出发,开发能力趋向的潜力,尊重学生人格特质,在此基础上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并通过就业引导使其在行为胜任素质中充分展现出来,是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可雇佣性的途径,同时这样的培养模式也是高等教育的改革的方向。第五章是个针对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可雇佣性问题的延伸研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跨国公司蜂拥而至,大学生可雇佣性建设同样要求与国际形势接轨。笔者总结全球化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挑战,并就此给出对策建议,提出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就业能力,给大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收益,并由此导出劳动力流动性的问题,而劳动力较好的流动是以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的,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建设这种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投资机制;同时,应对全球化趋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要逐步改善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时下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必然有力的促进我国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只有将法治约束力和司法监督机制充分健全起来,才能为大学生乃至整个劳动力市场提升可雇佣性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一章是全文总结部分,笔者对全文做以总结,并归纳出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全文的六个部分中,第三、四、五章内容是本文的写作重点,而这三大部分的内容又是一个连贯的整体,每一章的内容都为下一章的撰写奠定基础。笔者从个人开发和高等教育培养的角度出发,并通过充分透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可雇佣性不足的原因,以及素质模型相关理论,提出大学生胜任素质模型;笔者通过对此模型的构建和解析,来探究大学生可雇佣性的提升策略,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可雇佣性教育最佳实践模式奠定基础;文章在最后,对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下大学生可雇佣性问题做出延伸研究,找出与国际上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切合点,提出终身就业能力的概念和对大学生终身就业能力的培养。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丰富与完善劳动就业的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理论,为改革高等教育模式提供参考;实践贡献在于:构建大学生可雇佣性提升的胜任素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自身、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对提升可雇佣性的相关措施和途径,从各个角度和各个层面探索提升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笔者通过分析和总结各国学者历来对可雇佣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给出可雇佣性和大学生可雇佣性的明确概念;与胜任素质结合起来,构建提升大学生可雇佣性的胜任素质模型,以及提升策略;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可雇佣性问题作延伸研究,提出培养大学生终身就业能力的概念,指出要给大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收益,并进一步明确,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结合新《劳动合同法》,提出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问题,将大学生可雇佣性的提升与最新就业环境紧密结合起来;笔者清晰的看到,大学生可雇佣性建设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应该与其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必要政策措施配套起来,才能真正缓解大学生就业中的能力不匹配现象,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实现终身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