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选修课程存在的逻辑基础,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学选修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选修课程也是我国各高校历次课程改革的焦点。选修课程具有丰富性、动态性、前瞻性的特点,打破了专业上的条块分割,对新兴、边缘学科领域开拓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德国和美国对大学选修课程探索较早。1810年,威廉·冯·洪堡在柏林大学,提出选修课程的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1815年,大学选修课程引入美国高校并经历曲折的发展,奠定了选修课程在美国大学课程体系中应有的地位,随后,选修课程在世界其他国家广泛开展。二战后,日本也经历过高等教育大众化,办学自主权下放的阶段,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经历四次大的变革,但最终探索出自己的课程选修制道路。1912年,大学选修课程进入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程经历曲折的发展,1992年,各高校再次重视选修课程。 鉴于,中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现行大学选修课程设置特色分明。从而选择这三个国家的六所大学,从大学选修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和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调查的结果揭示了我国大学选修课程的局限主要体现在:目标的过于笼统;选修课程内容缺乏综合性、动态性;选修课程结构失衡,限制性选修课程比重偏低;最后,在选修课程管理方面,缺乏标准的学分互认机制。 针对我国大学选修课程存在的差距,文章最后提出符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大学选修课程对策。在选修课程目标上,细化、具体化每类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内容注重对学生个性、判断力、创新性和价值观的培养;选修课程内容设置时应遵循综合性、动态性、丰富性这些原则;选修课程比重上,提出选修课程中各类选修课程的选修指数;最后,在选修课程学分制管理方面,提出弹性学分和院校之间、国家之间学分的的互换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