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是个体在身心各方面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初中生经历了青春期,身体发生急剧变化的同时,他们的性格特征、智力也逐渐成熟,他们开始越来越独立地、全面地和深刻地分析问题。在社会性方面最突出的发展就是追求独立,摆脱他人,出现自我意识方面的强烈变化。初中阶段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成年以后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应对方式都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初中生自尊、应对方式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浙江大学郑全全和陈树林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以及魏运华编制的《儿童自尊量表(CSES)》对53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通过t检验,F检验,了解了初中生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关系模型的建构挖掘了自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初中生具有较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应对方式,但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2.初中生自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其发展极不稳定,初二是自尊发展的最低点,初三开始回升。3.初中生在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4.初中生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初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初三学生最低。5.初中生自尊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反之,初中生自尊水平越低,则越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也越低。6.情绪应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远超过问题应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7.应对方式作为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自尊既对心理健康产生直接作用,又通过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作用。但自尊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根据上述的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初中生自尊水平,培养积极应对方式和克服消极应对方式的教育建议,以期能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