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人工耳蜗植入是双耳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的主要治疗手段,声电联合刺激模式(Electro-acoustic Stimulation,EAS)人工耳蜗为具有低频残余听力的重度感音性聋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然而,植入创伤可引发蜗内炎症反应、纤维化及骨化,导致残余听力损失及再次植入电极受阻。研究表明以地塞米松为代表的糖皮质激素可减轻术后蜗内炎症、有效降低植入创伤,保护残余听力,但目前缺乏有效的蜗内给药方式。方法: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BDDE)与透明质酸交联后,与人工外淋巴液(APL)及地塞米松磷酸钠溶液制备载药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研究凝胶溶胀动力学,优选凝胶并研究其流变学性质,通过红外及电镜表征研究凝胶结构。进行涂覆工艺研究,优选电极涂层涂覆工艺参数。电导率实验评价凝胶导电性。插入力实验探讨电极涂层对插入力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体外药物缓释实验。最后选用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及螺旋神经节培养观察评价凝胶的体外生物安全性。结果:溶胀率实验表明交联度为2%,2.4%,2.8%,3.2%,3.6%的凝胶的溶胀率分别为 14±0.31、11.5±0.31、10.15±0.29、9±0.38、8±0.31(P=0.000)。流变学表征与红外表征结果表明交联HA凝胶制备成功,电镜扫描分析提示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三维网络内存在孔隙结构,为包埋药物提供物质基础。涂覆工艺研究表明,采取不同孔径针头进行加压推注,利用凝胶的剪切变稀性能,在人工耳蜗电极表面可制备均匀的涂层,涂层载荷量与孔径相关。最优涂层工艺参数为:3.6vol%,32G(110μm),200±15.81Psi(Pounds per square inch)。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UP-CHA、人工外淋巴液、目标凝胶、市售凝胶的电导率分别为 0.05±0.01 mS/cm、1.86±0.01 mS/cm、2.05±0.10 mS/cm、2.10±0.10 mS/cm。插入力实验结果表明,涂胶电极组植入阻力均值小于裸电极组。地塞米松载药凝胶体外释药实验结果表明,第7天及第20天的地塞米松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1.87±3.91%,85.03±8.52%,药物浓度分别为317.66±20.87 mg/L、104.61±30.27mg/L。持续缓释时间达20天。体外安全性实验结果显示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与成纤维细胞L929共培养12h、24h、48h后,平均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8.3%、98.5%、98.6%;与螺旋神经节细胞(SGNs)共培养,对照组和凝胶组的SGNs纤维密度、长度、数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我们采用优选的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作为人工耳蜗电极表面载药涂层,该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且溶胀度可控、导电性适宜,有利于耳蜗内环境的稳定,包埋地塞米松后可用于蜗内定向抗炎,在减轻人工耳蜗植入创伤及保护残余听力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