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少年儿童葡萄膜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变化及异常结构,并分析影响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改变的相关因素,探讨角膜内皮显微镜在少年儿童葡萄膜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少年儿童葡萄膜炎患者70例(140只眼),应用Topcon SP-3000型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行角膜内皮细胞照相,并结合IMAGEnet系统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百分比等各项参数。采用患眼与健眼对比的方法直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变化及特殊异常结构。选择其中单眼发病少年儿童葡萄膜炎患者28例(56只眼),以患眼(28只眼)为实验组,对侧健眼(28只眼)为自身对照组,对两组间角膜内皮细胞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选择少年儿童葡萄膜炎患者70例中所有患眼(112只眼),对比不同性别、眼别的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参数,并分析病程、前房炎症细胞及角膜后沉着物(KP)三个因素对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参数的影响。全部数据均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少年儿童葡萄膜炎患眼角膜内皮存在细胞面积大小差距增大、细胞形状不规则化、细胞间隙模糊以及细胞缺失4种异常形态。KP在角膜内皮显微镜图片中呈不规则高反光白色斑点,周围围绕暗区,存在于所有在裂隙灯检查中发现尘状KP的患眼和少部分未发现明显KP的患眼中。对比实验组与自身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参数发现,前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百分比低于后者(t=-3.966,-2.51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8);前者平均细胞面积及细胞面积变异系数高于后者(t=2.657,2.09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46)。而不同性别或眼别的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响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参数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我们发现病程超过1年的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于病程不超过1年的患眼,存在KP的患眼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高于不存在KP的患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87,4.842;P=0.003,0.030);并且病程、前房炎症细胞及KP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6.224; P=0.014);而这些因素的其他主效应或交互作用对角膜内皮细胞其余参数的影响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可观察少年儿童葡萄膜炎患眼存在的角膜内皮异常形态和结构,并且能够发现裂隙灯检查中不能发现的细小KP。2、葡萄膜炎对少年儿童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参数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3、少年儿童葡萄膜炎患眼病程长短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KP的存在与否对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的影响,以及病程、前房炎症细胞和KP三因素的共同作用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4、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联合IMAGEnet系统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对于少年儿童葡萄膜炎诊断、预后判断及并发症的术前评估具有实际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