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状况;
2.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设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采用动静脉内瘘穿刺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最终有效样本为90例,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穿刺护理,实验组在常规穿刺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主要采用教育性干预和放松训练的方法,共干预8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穿刺疼痛评分、状态焦虑评分及穿刺前后血压、心率情况,对患者的特质焦虑、自我效能及舒适度进行干预前后测评。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视觉模拟量表(VAS)、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舒适量表。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分析、f检验、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检验、Friedman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
1.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穿刺疼痛,VAS得分中位数为5分,最高得分8分,最低得分2分,以中度疼痛人数居多(60.00%)。
2.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患者状态焦虑得分为(51.53±11.22)分,特质焦虑得分为(45.52±8.10)分,均高于常模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13±0.62)分,与常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与患者状态焦虑(rs=0.760,P<0.01)、特质焦虑(rs=0.532,P<0.01)呈正相关,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rs=-0.690,P<0.01)。
3.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患者整体舒适度得分为(69.67±4.49)分(总分112分),处于中等舒适水平,四个维度的条目平均分以生理维度(1.96±0.42)得分最低,其次为心理维度(2.47±0.53)和社会维度(2.67±0.41),而环境维度得分相对较高(3.05±0.37)。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与患者整体舒适度呈负相关(rs=-0.836,P<0.01)。
4.心理行为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干预后2周、4周和8周的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得分、状态焦虑得分及穿刺前后血压差值、心率差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及各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83)。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特质焦虑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3,P<0.01),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1,P<0.01),患者整体舒适度及生理、心理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019、-6.818、5.817,P值均小于0.01)。
结论:
1.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大多处于中度水平,需要进行干预;
2.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与患者的焦虑状态、自我效能感水平和舒适度密切相关。
3.心理行为干预有助于减轻动静脉内瘘患者的穿刺疼痛,缓解穿刺疼痛引起的焦虑情绪,提高自我效能,稳定血压和心率、促进患者身心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