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交往空间作为乡村聚落空间的重要构件,是村落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满足社会需求、激发村落活力与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公共交往空间中产生的各种行为活动,是推进乡村振兴之魂。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共交往空间的研究,能让传统村落保持“活态”,得到长期稳定发展,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样态。在现有的研究中,在建筑学、规划学等领域已有对村落民居建筑、村落形态、村落景观等方面的研究,而从社会学、心理学层面通过多元主体需求来研究公共交往空间物质载体及非物质文化的较少。因此,本文从大理特色旅游村落的具体情况出发,扎根于其民族土壤,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在分析公共交往空间多元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出体现地域文化的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发展策略。具体内容如下:本文通过公共交往空间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村落信息的整理,选取三个村落——诺邓村、新华村、喜洲村作为调研对象,分别代表大理白族三类不同经济水平、旅游发展处在不同阶段的村落:诺邓村——渐变型,新华村——发展型,喜洲村——成熟型。基于交往与空间理论、场所理论、自组织理论、城市多样性理论,对不同村落的公共交往空间进行了现状分析与评价。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分析现状公共交往空间的构成元素,并对三个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使用情况做了四方面的分析:行为主体、行为活动、使用需求、公共交往空间的满意度。结合调研结果对行为活动与公共交往空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着重分析了三类使用主体:原住民、游客、外来从业者的需求。在总结所调研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尝试从空间尺度及肌理、物质及精神文化、空间活力、空间品质四个方面,利用文献整理法、预设指标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大理白族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评价体系。再而利用SD语义解析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对评价体系中的三级因子设置评分标准,借助多因素加权法计算各级因子的得分。然后在计算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综合成绩时再次利用SD语义解析法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了等级的划分。最后基于诺邓村综合等级为A、喜洲村综合等级为B、新华村综合等级为C的评价结果以及不同村落在不同层级时因子的相对评价等级,深入分析不同村落的公共交往空间在一级指标层,等级差异的原因。在评价结果与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先对三个村落的公共交往空间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再而归纳出综合评价等级不同的大理白族旅游渐变型、发展型、成熟型村落的公共交往空间在空间尺度及肌理、物质及精神文化、空间活力、空间品质方面的保护发展策略。为大理特色旅游村落在新时期、新机遇下营造兼具传统文化和满足当代多元需求的公共交往空间提供一些参考。此外,希望本研究可以丰富和拓展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并且为公共交往空间研究领域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