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近世(1603-1867)是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相继诞生了假名草子、浮世草子、读本、洒落本、黄表纸、人情本、滑稽本、合卷等异彩纷呈的小说类型。近世小说观是小说家或评论者对于小说的审美理念、创作态度、主题倾向、虚实比例、社会功用等的见解。不过,这些见解往往并没有上升到明确的理论高度,而只是通过作品流露出来的创作理念,或者通过序跋文、书信等表达的零星感悟,是一种尚处于朦胧状态的小说观念,因此亟待研究者的概括和提炼。日本近世奉朱子学为官学,在文艺领域推行劝善惩恶说或文以载道论,对以情爱、滑稽或怪奇为题材的小说采取排斥或镇压政策,小说家为免遭惩罚也无不标榜自己作品的劝善惩恶思想。但是,商品经济日趋兴起后市民通俗文学的繁荣也是近世的重要特征。两种文学观念时而并行妥协时而产生严重冲突,但日趋没落的武士阶级似乎很难遏制市民文学蓬勃发展的历史潮流,近世小说观中就流露出很多对于金钱或情欲的热烈赞美,以及对封建专制和儒家道德的嘲讽甚至颠覆。日本近世小说观的形成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当形式完备、内容丰富的中国小说理论传入日本的时候,日本小说家和评论家大都采取了虚心接受和热心模仿的态度,他们纷纷在序跋、书信或相关评论文章中,阐述自己对于小说创作以及阅读欣赏的理解,虽然大多数见解仍然缺乏系统性及严密的逻辑思辨,大多属于对明清小说观念如劝善惩恶说、正史之余说、虚实相半说、寓言说、发愤说的翻版,但已经体现出较高的成熟度。一些日本小说家还将其与本国的文学传统或个人经历等相结合,从而使自己的小说观呈现出别样的风貌。更有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将中日两国小说及相关评论进行比较,其中既有对中日小说异同较为准确的把握,也有因民族主义情结或个人水平所限而导致的偏颇见解,但毋庸置疑已经体现出较为鲜明的比较文学意识。本文将日本近世小说观总结成七个方面,并直接从日语中提取一个词语来概括该小说观的特征,即劝善惩恶、浮世、物哀、戏作、怪奇、寓言、虚实相半小说观。笔者将结合具体作品及相关评论,对近世小说观的特点、成因、影响及与中国文学思想的关联等进行深入考察。需要明确的是,这些小说观并不是各自独立毫无关联,而是交织渗透和谐共存的,一部作品常常是几种小说观念的融合体,是小说家对于小说的审美理念、创作态度、主题取向等进行思考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