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太白山三种野生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gertretfdhghd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唇形科(Labiatae)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大多数为民间常用草药。唇形科香茶菜属(Isodon)植物中富含对映-贝壳杉烯类二萜化合物,前人研究表明,此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抗癌等生理活性,且有文献表明,不同产地的香茶菜属植物其化学成分有较大的差异。为了继续更为深入地研究不同产地唇形科植物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寻找具有新颖结构和更高生理活性的有效成分,本文对陕西太白山产的三种唇形科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主要对鄂西香茶菜中的二萜类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和分离;鄂西香茶菜、糙苏和药用植物1的不同部位挥发油作了提取;利用GC-MS将其化学成分作了分离和结构鉴定;并利用GC作了验证;对鄂西香茶菜、糙苏和药用植物1中的挥发油作了体外抗菌试验。抑菌试验使用的菌株是与消化系统有关的六个细菌和一个酵母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株);伤寒沙门菌(50125株);肠炎沙门菌(50040株);鼠伤寒沙门菌(50013株);福氏志贺菌(5106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5株)和白色假丝酵母菌(85021株)。 从陕西太白山产的鄂西香茶菜(Isodon henryi(Hemsl.)Hara)叶和嫩枝中分离出了十一种单体化合物,其中有两个新的二萜化合物:新化合物G和新化合物H;七个已知结构的二萜化合物:Rabdosianin A,Rabdosianin B,Shikokianin,Enanderianin C,Longikaurin F,Hinokiol和太白鄂西素C(Taibaihenryiin C);两个已知结构的三萜化合物:齐墩果酸(Oleaniolic acid)和熊果酸(Ursolic acid)。在七个已知结构的二萜化合物中有两个化合物:Enanderianin C和Hinokiol首次从陕西太白山产的鄂西香茶菜中发现,其他五个二萜化合物已经有文献报道从鄂西香茶菜中分离和鉴定出来。Hinokiol的构型和构象利用单晶X-衍射技术进行了验证,Enanderianin C和其他已知结构的二萜及两个三萜化合物的结构利用NMR谱进行了确定。新化合物G和新化合物H的结构利用质谱,元素分析,NMR谱(包括二维NMR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鄂西香茶菜的叶、花和果实中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对其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鄂西香茶菜中共鉴定出了39种成分,从叶挥发油中鉴出18种成分,花中鉴出19种,果实中鉴出23种,其中只有6种成分在这三个部位都被鉴出,可见鄂西香茶叶、花和果实中挥发油的成分存在很大差异,但主要成
其他文献
学位
本论文的前期工作致力于二叔丁基亚磺酸硫酯的包结拆分和手性叔丁基亚磺酰胺的制备.通过不同的主体、溶剂、主客体的配比,以及时间曲线等对包结拆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以联二萘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MOCPs)由于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在气体储存、吸附与分离、催化、磁学、光学等诸多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一直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依据晶体工程学原理,本论文采用溶剂热合成方法,以吡啶羧酸5-(4-(2,6-二(4-吡啶基)-4-吡啶基)苯氧基)间苯二甲酸(H2L)和5-(4-(2,6-.二(2-吡嗪基)-4-毗啶基)苯氧基)间苯二甲酸(H2L)为配体与金属离子自组装,成功获得7种
在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基于单壁碳纳米管(SWNTs)的生物传感器和基于SWNTs的纳米基因载体。一方面,作为天然的纳米和分子导线,SWNTs具有很高的电导率和极好的载流性能,因而是用于
本论文以3,3,5,5-四(羧基苯基)联苯(H4L)为主要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稀土金属离子、主族金属离子反应,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14个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并将它们的结构进行表征以及研究其荧光性能。1.以3,3,5,5-四(羧基苯基)联苯为主要配体,与过渡金属Cd(II)和Cu(Ⅱ)盐反应,合成了6个过渡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n2(L)(H2O)]·17H2O·DMF (1), [Zn2(L)(b
据统计,2015年一月大气中CO2的浓度已经达到400 ppm,较20世纪初要高出120ppm,这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因为CO2是公认的温室气体,其排放对全球变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是一类特殊的化学传感器,它是以生物活性单元(如酶、抗体、核酸、细胞、组织等)作为生物敏感基元,对被测目标物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检测器。它通过各种物
长期以来,我国涉及氟乙酰胺类毒药(包括氟乙酰胺、氟乙酸钠和氟乙酸)的中毒事件及投毒案件一直呈高发态势。对生物基质(检材)中的痕量氟乙酰胺类毒药及其代谢物进行准确分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