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BCL-2在Human中的表达及与高级别胶质瘤预后的关系目的:检测BCL-2在胶质细胞瘤内的表达量,揭示BCL-2与脑胶质瘤患者病理级别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脑胶质瘤患者脑组织与无瘤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在不同病理级别的胶质瘤组织及人脑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随访术后接受放化疗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及6个月未进展生存期,研究BCL-2差异性表达与恶性脑胶质瘤预后的关系。结果:正常脑组织中未见BCL-2蛋白表达。64%(32/50)的脑胶质瘤组织中有BCL-2表达,其中高级别的脑胶质瘤患者BCL-2阳性率(73.0%,27/37)高于低级别者(38.5%,5/13)(P<0.05)。完成随访的全部36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中BCL-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客观有效率为19.2%(5/26)、疾病控制率为30.6%(8/26),BCL-2蛋白表达阴性患者客观有效率为60.0%(6/10)、疾病控制率为70.0%(7/10)(P<0.05)结论:胶质瘤组织中有BCL-2蛋白表达且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BCL-2蛋白表达阴性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较阳性患者更易从胶质瘤术后的放疗及TMZ化疗中获益。第二部分pEGFP-BCL-2质粒体及其稳定表达细胞系的构建及鉴定目的:构建pEGFP-BCL-2质粒体并鉴定其在胶质瘤细胞系U251内的表达。方法:采取RT-PCR法从U251细胞中获得BCL-2目的基因,插入pEGFP-N1载体的多克隆位点,构建pEGFP-BCL-2质粒体,应用FUGENE HD转染质粒体进入U251,G418筛选,挑出单克隆扩增,建立稳定细胞株N1-U251和BCL-2-U251。将实验分为:空白组(U251细胞),N1组(N1-U251),BCL-2组(BCL-2-U251),检测BCL-2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pEGFP-BCL-2质粒体构建成功,N1-U251,BCL-2-U251稳定细胞株构建成功,空白组、N1组、BCL-2组的BCL-2基因表达量为:0.32+0.01,0.30±0.01,1.21+0.23,BCL-2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131±0.002,0.012±0.002,4.813+0.5134。BCL-2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人BCL-2质粒体并建立高表达BCL-2的U251细胞系。第三部分BCL-2基因与U251细胞生物学特性及替莫唑胺耐药性之间的关系目的:探讨高调或沉默BCL-2基因对U251细胞生物学特性及替莫唑胺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用pEGFP-BCL-2质粒体和BCL-2-shRNA慢病毒分别感染U251细胞,分为pEGFP-BCL-2-U251组、BCL-2-ShRNA-U251组及U251对照组。分别采取CC8实验、流式细胞术、平板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等方法检测BCL-2基因的差异性表达与U251细胞增殖活力、周期及凋亡、克隆形成力、侵袭性等基本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对替莫唑胺耐药之间的关系。结果:BCL-2-shRNA-U251组的细胞增殖速度低于正常的U251胶质瘤细胞,而pEGFP-BCL-2-U251组则增殖速度高于正常U251脑胶质瘤细胞。BCL-2-shRNA-U251组凋亡率及G2/M期比率高于pEGFP-BCL-2-U251组和空白组(P<0.05)。pEGFP-BCL-2-U251组S期比率高于空白组和BCL-2-shRNA-U251组(P<0.05),加入50μM替莫唑胺24h后,各组凋亡率较未加药时均升高(P<0.05),并且pEGFP-BCL-2-U251组、空白组G2/M期比率升高(P<0.05),而BCL-2-shRNA-U251组G2/M期比率下降(P<0.05);pEGFP-BCL-2-U251组、U251对照组、BCL-2-shRNA-U251组对替莫唑胺的IC50分别是148.0μM、84.31μM和51.6μM;单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67.7%4-2.5%65.0%±3.0%和26.6%±2.1%(P<0.05),而其20h的Transwell侵袭结果分别为61.3±3.2、42.0±3.1和25.6±3.7(P<0.05)。结论:BCL-2基因与U251细胞的恶性生物学特性相关,并可导致其对替莫唑胺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