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国中央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隐秘走向开放和透明。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开始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代表货币政策透明度最高水平的货币政策框架,许多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如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巴西央行虽然没有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但也采取了诸多措施增加其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成为各国中央银行和学术界的共识,学术界关于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研究也开始逐渐转向中央银行沟通的研究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量化宽松”和“前瞻指引”等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这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中央银行沟通及预期引导重要性的认识。中央银行沟通日益成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并被许多国家中央银行广泛运用。货币政策也被称为“预期管理的艺术”,通过有效引导市场预期,能够使政策操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期效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货币形态丰富多样,金融资产日趋复杂、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受阻的情况下,预期管理对于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国中央银行虽然尚未把中央银行沟通作为一种正式的货币政策工具,但越来越重视央行沟通在预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开展了一系列中央银行沟通实践。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也面临着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和转变政策调控方式的新要求与挑战。央行沟通被纳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是大势所趋,预期管理也将成为宏观调控的常态。因此,研究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在预期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央行沟通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本文在全面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围绕着“中央银行沟通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中央银行沟通—中央银行沟通是否有效—怎样进行中央银行沟通”这条逻辑主线展开,并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本文主要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从理论上清晰界定中央银行沟通的涵义、分析了中央银行沟通的依据和中央银行沟通在引导预期中的重要作用,并基于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中央银行沟通的作用机理。其次,基于中国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中央银行沟通的有效性。关于中央银行沟通有效性的研究是本文的研究重心,本文分别从中央银行沟通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对汇率与汇率预期的影响、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三个维度检验了我国中央银行沟通的政策效果。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实际干预能够有效引导通胀预期,但在不同的经济状态下,中央银行沟通和实际干预引导通胀预期的效果不同。(2)口头汇率沟通、实际干预对人民币汇率和汇率预期的水平变动均产生合意的影响,口头汇率沟通降低了人民币汇率和汇率预期的波动,书面汇率沟通对人民币汇率和汇率预期的水平变动与波动率均无显著影响。(3)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央行沟通释放宽松信号的信息越多,银行风险承担越高。央行沟通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征,因银行资本充足率和系统重要性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最后,在得出“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具有有效性”结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央行沟通的策略问题。在理论分析得出中央银行有效沟通的基本规则后,结合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实践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中央银行沟通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