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环境政策弊端日益明显,社会力量自下而上的推动作用开始显现,政策子系统外的民间组织、学者、社会公众主体对政策变迁的影响逐渐得到重视。国内外对社会学习在环境政策领域的研究较少,尚不能解释环境政策变迁中社会学习的特征及其推进政策变迁的作用方式和逻辑,而这方面的研究正是促进环境政策的主观能动性及有效性的重要路径。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具有多样社会主体参与且案例进展存在明显差异的三个典型案例:广州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的变迁、“PM2.5”引发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政策的推行、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发展,对各案例所涉及的政策变迁中社会学习主体、社会资本及网络、政策信念转变及政策产出等关键环节进行剖析,试图在差异化的政策变迁历程中挖掘出社会学习推进政策变迁的中间链条的重要构成因素及基本逻辑,为社会学习机制的建立和有效推进环境政策变迁做出理论贡献。具体来说: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归纳总结了三个典型环境政策案例中的所出现的各类社会学习主体以及社会学习内容,探讨了政策子系统内的政府主体,及子系统外的环保组织、专家、社会公众、媒体在案例中的角色及行为;并依据信念划分联盟,分析社会网络结构及其特征,探索影响社会网络、联盟网络、信念、资源变化的重要因素及过程;分析案例中差异化政策变迁结果与社会学习之间的逻辑联系。研究发现:在环境政策子系统中存在基于不同信念体系而形成的三种类型的倡议联盟。在环境政策变化的不同阶段,联盟间成员所进行的社会学习内容及方式各不相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其联盟核心信念。最后将社会学习主体归纳为六种类型,从社会学习主体的视角分析总结我国环境政策中的社会学习的特征。通过社会学习的两个层次,总结环境政策中社会学习的作用。此外,我国环境政策中的社会学习也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如还缺少对学习机制的创新及学习环境的优化等。因此,应从强化主体意识、完善平台建设、开放政策网络三个方面加以维护,用于提升社会学习效率,进而使其在政策变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