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瓦尔登湖》作为经典的生态类文学著作,从1854年出版至今,已有160多年。但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对《瓦尔登湖》生态思想的研究仍有重要意义。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瓦尔登湖》受到了很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其生态思想的研究视角集中在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生态批评以及中西生态思想的对比等方面。从和谐话语分析的视角对《瓦尔登湖》进行研究是新的尝试。本文以基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为基础的和谐话语分析原则为指导,以马丁的评价理论为语言分析框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了《瓦尔登湖》中体现的生态思想。第一部分基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探讨了以人为本的假设,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在《瓦尔登湖》中的体现。第二部分应用评价理论的分析框架,选取《瓦尔登湖》第二章和第十五章,从词汇层层面分析了其中的态度、介入和级差三种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探讨了文中生态思想的具体体现和语言表达方式。研究结论为:(1)《瓦尔登湖》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前提,提倡人们在行为活动中应该有良知和制约意识,且在处理人与其他生命形式的关系中都有亲疏之分。这与中国传统和谐生态思想异曲同工,体现了人类共同的生态理念和理想。(2)在词汇层面,梭罗通过大量的鉴赏类词语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于能够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的渴望;态度资源的使用表达了他对商业贸易和政府非正义行为的批判;介入资源的使用则以收缩性对话资源居多,使得所述命题更加真实、可靠。三种评价资源中,级差资源的使用量最大,且语势远多于聚焦。梭罗通过灵活调控语言表达的力度,使得读者与其产生共鸣,从而达成立场上的一致,对《瓦尔登湖》中评价资源的具体分析有助于准确感知和理解作品中的和谐生态思想。本研究运用基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和谐话语分析视角,对西方经典的生态类文学作品《瓦尔登湖》中体现的生态思想进行了尝试性探索。研究将和谐话语分析应用于非中国语境下的文本分析,拓展了和谐话语分析的应用领域,对弘扬中华文化自信和中西方文化融合提供了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