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比较热门的宏观经济话题。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自此其他各国因交易和投资等需求而持有的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可作为官方储备,人民币朝着发挥国际贮藏价值的职能又迈进了一步。2017年4月货币基金组织首次公布了以人民币计价的官方储备份额占比约为1%,这表明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其占比与中国经济总量规模极不相符,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尚需大力推进。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外汇储备数额成倍增长,曾一度在国际储备中占比持续高达99%。最近一两年中国外汇储备数额锐减的变动打破了外汇储备占比一成不变的格局。这样的外汇储备规模变动会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产生什么影响值得探究。学术界多从定性层面分析论证上述二者关系,但观点不尽一致,相关实证研究也比较缺乏。因此,本文在此背景下对外汇储备规模如何作用于人民币国际化展开实证研究。本文通过综述外汇储备规模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文献,为后文实证研究外汇储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通过梳理中国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外汇储备规模演变对人民币国际化变化的现实影响。为更加准确的呈现上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1994-2015年期间的季度数据,以国际债券份额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度量指标,构建包括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基本因素在内的实证模型,运用广义举矩阵(GMM)计量方法定性分析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本文认为中国高存量的外汇储备有助于现阶段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且,在存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汇率波动因素的情形下,二者依然呈现显著正相关的关系。据此,本文得出结论认为外汇储备规模与人民币国际化呈现正向关系,进而提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