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载荷作用下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及地表变形控制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隧道工程的盾构法施工由于受施工场地的限制,地表交通活载荷不能及时清除,会对隧道周围岩土体产生扰动,导致隧道开挖面失稳或地表过大变形。过大的地层变形容易引起隧道地表塌陷,给地表建筑物、地下管线带来严重的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活载荷作用下的开挖面失稳与地表变形规律开展专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搜集和查阅相关文献,在国内外对盾构施工过程中的开挖面失稳与地表变形研究的基础上,采用FLAC3D软件对地表存在交通活荷载的隧道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将其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以及Logistic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了活载荷作用下盾构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开挖面前方土体横向与纵向沉降规律、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隧道工后沉降规律。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地表有、无活载荷时的盾构隧道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得出了有、无活载荷时开挖面的位移场与应力场的差异。⑵将开挖面支护压力微小变化时,开挖面中心点位移突变的支护压力确定为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通过不断调整开挖面支护应力比,得出了开挖面中心点位移,并通过绘制开挖面支护应力比与开挖面中心点位移关系曲线,得到了隧道地表有、无活载荷时的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⑶数值模拟过程中,分别在开挖面前方1m处每隔3m设置一横向历史位移监测点以及在地表隧道轴线处每隔2m设置一个纵向历史位移监测点,得出了有、无活载荷时开挖面前方土体地表变形规律。⑷根据文中所依托工程的水文地质情况制定了地表沉降监测方案,并运用Logistic模型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各监测点工后最大沉降值。通过将上述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得出了活载荷作用下的盾构隧道工后沉降规律。⑸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并结合相关文献与类似工程经验,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安全施工技术措施。
其他文献
在含金黄铁矿的生物预处理过程中,黄铁矿的生物氧化反应是主要研究对象。不同成因黄铁矿的物理性质差异对其生物浸出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三种成因的黄铁矿为研究对象,采
骨盆结构十分复杂,骨盆肿瘤切除后骨盆环的重建是目前骨科领域的一个难题。半骨盆重建的方法较多,用于重建的骨盆假体形式多样,其中大多数为传统的组配式半骨盆假体。相比于传统
刀具预调仪是集光、机、电于一体的精密检测仪器,在现代化的生产体系中它能有效提高数控设备的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但国产刀具预调仪采用光学投影,依靠人眼观察和测量的模式,其主
在硫化矿山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硫化矿尘,遇到足够能量的点火源就有发生矿尘着火或爆炸的潜在危险。为了探究硫化矿尘最低着火温度参数和着火规律。本文首先利用标准测试装
控制力矩陀螺(简称 CMG)轴承组件是卫星、空间站等航天飞行器进行姿态控制的重要结构。为使控制力矩陀螺获得更高的效能,通常使转子工作在较高的转速下以获得更大的角动量,提高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和液压相结合的电液比例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很多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涉及到自动控制原理、自动化技术等相关学科,因此
微量热法与传统浮选试验结合研究,将微热量热法引入到选矿理论研究中,用于探索浮选药剂与矿物表面的吸附作用以及矿物溶解作用过程机理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尝试和创新。通过
我国煤炭储量丰富,煤种齐全,但焦煤资源储量有限。大武口洗煤厂金能分厂是一家以1/3焦精煤为主导产品的炼焦煤洗煤厂,1-0.2mm粗煤泥分选工艺采用TBS干扰床分选机分选,由于TBS对难
石墨深加工产品作为21世纪的新兴材料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近些年来更是出现了一些新兴高技术产业。石墨纳米片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电极材料的应用方面很有研究价值,因此研究石墨纳米片的制备方法和电化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石墨插层法制备石墨纳米片,对其制备工艺因素进行优化并探讨其电化学性质,可为石墨纳米片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研究基础。试验以粒径为+300μm的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分别用石墨插层法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