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飞速发展,人类以交往为纽带,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世界日渐成为“命运共同体”。因此,我们越来越需要合作,合作精神成为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新课程改革也越来越要求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学生。合作精神是合作意识、合作情感和合作品德的综合体现。高中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强化,但处理自他关系时存在矛盾,在合作中容易出现排他现象。所以,高中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其必要性。同时,合作精神的培养具有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和促进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文献阅读得知,国内学者对合作精神的内涵、意义、现状、措施等进行了研究。而国外学者着重研究了合作学习与合作教育。但他们都充分肯定了合作精神的积极意义。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以勒温为代表的群体动力学为高中生合作精神培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了解高中生合作精神培养的情况,笔者借实习期间,以烟台一中的师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为烟台一中的200名学生,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合作精神现状、班级合作氛围、家长对合作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等。访谈对象为学校的10名学生和8名教师,访谈内容为对合作精神的认识、对合作精神培养的建议等。通过对问卷、访谈结果的分析得知,烟台一中高中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发展,如学校定期举办社团活动,开展校运会等集体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合作精神缺乏正确的认知、合作积极性不高、合作品德方面存在不足,表现为不能正确认识个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竞争和合作之间的关系,不愿意与人合作,合作时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不强等。继续对问卷、访谈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方面为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集中、教师的合作观念弱、教师多采用传统模式授课等。家庭方面为家长采用非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合作精神不够重视等。学生方面为学生处于青春期,自身心理发展具有矛盾性,而且学习压力大,从而忽视合作。针对学生合作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家庭、学生都应积极采取对策,发挥合力作用,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第一,学校方面。政治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合作资源,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校建设合作的校园文化,进行合作精神的宣传教育,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创设合作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民主管理学生,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第二,家长应提高重视程度,建设民主型家庭。第三,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全方位地训练自我的合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合作品德。总之,高中生合作精神培养要想取得成效,还需学校、家庭、学生共同努力,发挥合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