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氚增殖剂陶瓷微球制备及其氚释放性能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a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氘(D)-氚(T)聚变能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可以解决人类未来最终能源问题。但是,T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为了解决T燃料问题,核聚变反应堆均设计有氚增殖包层。目前,在众多固态氚增殖剂材料中,Li2TiO3和Li4SiO4陶瓷微球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较好的氚释放行为等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固态氚增殖剂。然而,到目前为止,氚增殖陶瓷微球产量只能够维持在实验室公斤级或几十公斤级水平,不能满足未来聚变堆包层设计百吨级实际应用需求。因此,如何低成本、批量化制备氚增殖陶瓷微球是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此外,Li2TiO3,Li4SiO4氚增殖剂陶瓷微球氚释放数据零散,大部分氚数据集中在陶瓷粉体,特定工艺下氚增殖剂陶瓷微球氚释放行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具有潜力的双相Li2TiO3-Li4SiO4陶瓷微球。本论文首先从陶瓷粉体的合成入手,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法和控制水释放溶剂热法分别制备出分散性较好的Li2TiO3陶瓷粉体,并利用间接湿法工艺制备出性能优异的陶瓷微球。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法在650℃成功制备出纳米Li2TiO3陶瓷粉体,α-Li2TiO3向单斜相β相变温度仅为600℃且平均粒径为24nm。1050℃烧结Li2TiO3陶瓷微球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如直径为1.3 mm-1.5 mm、平均晶粒尺寸为2.85 μm、球形度为0.97、抗压碎强度为67 N、孔隙率为19.84%。采用水-控制释放溶剂热法在550℃可以成功制备出纳米Li2TiO3陶瓷粉体,发现α-Li2TiO3向单斜相β相变温度仅为450℃,且平均粒径为35 nm。950℃烧结Li2TiO3陶瓷微球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平均直径为1.2 mm、平均晶粒尺寸为1.4 μm、球形度为0.98、抗压碎强度为53 N、孔隙率为29.8%。其次,从提高陶瓷微球力学性能出发,系统研究了掺杂SiC粉体对Li4SiO4陶瓷微球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SiC粉体含量对Li4SiO4陶瓷微球物相和形貌具有一定的影响,其SiC粉体最佳添加量为0.1 wt%,并且可以有效的降低Li4SiO4陶瓷微球烧结温度250℃。通过计算得出SiC掺杂Li4SiO4陶瓷的致密活化能为481.13 KJ mol-1,该数值低于纯Li4SiO4致密活化能(743.13 KJ mol-1)。800℃烧结Li4SiO4陶瓷微球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如陶瓷粒径为5.42μm、内部气孔分布均匀、导热系数为1.97W/(m·K)、相对密度为90.3%,抗压碎强度为65.3 N。再次,从陶瓷微球制备效率出发,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备出高质量Li2TiO3陶瓷微球。通过对陶瓷粉体进行喷雾干燥处理,提高了粉体的流动性和堆积密度。研究发现粘结剂对陶瓷微球球形度具有一定影响,与其他胶粘剂PVA,PVP相比,田菁胶胶粘剂提高了粉体的可塑性,能有效地制备出强度高、内部结构致密和球形度高的陶瓷微球。但当其浓度超过0.3%时,Li2TiO3陶瓷微球在断面上出现分层现象。当烧结温度为1000℃时,Li2TiO3陶瓷微球具有较高的抗压碎强度(108 N)和满意的相对密度(92.4%TD)。因此本文提出的离心造粒法不仅可以大规模制备Li2TiO3陶瓷微球,而且有助于为研究其他氚增殖材料提供理论指导。另外,设计并制备了新型双相结构Li2TiO3-Li4SiO4陶瓷微球,芯部为单相Li2TiO3,壳部为Li2TiO3-Li4SiO4混合相。通过离散元法模拟与实验结果确定了离心造粒法制备陶瓷微球的最佳离心速度为50 r/min。在Li2TiO3微球核表面喷洒乙二醇溶液可以有效的增加核壳之间的结合,从而得到内部结构致密的陶瓷微球。1100℃烧结的陶瓷微球平均直径约为1 mm,球度为0.97,抗压碎强度为82.8 N,且陶瓷微球核与壳的孔隙率分别为3.21%,10.73%。离心造粒法可以批量化生产Li2TiO3-Li4SiO4陶瓷微球,这为未来锂基氚增殖剂微球规模化制备提供了重要途径。最后,采用中子辐照对Li2TiO3,Li4SiO4和Li2TiO3-Li4SiO4陶瓷微球氚释放行为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三种增殖剂陶瓷微球氚释放类型主要以氚水(HTO)形式脱附,氚释放温度顺序为:Li4SiO4<双相Li2TiO3-Li4SiO4<Li2TiO3,Li4SiO4陶瓷微球氚释放含量最高。随着加热速率的降低,所有陶瓷微球氚释放峰向低温移动。此外,通过等温加热实验可以发现增殖剂陶瓷微球氚释放行为受到扩散过程和表面脱附影响。利用ESR分析了三种增殖剂陶瓷微球经中子辐照后产生的缺陷类型(O’-center和E’-center缺陷)。通过对辐照陶瓷微球进行等温加热实验发现,随着加热温度增加,辐照缺陷会发生湮灭。这一结果也正好验证了中子辐照缺陷湮灭过程与氚释放有关。
其他文献
在我国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高太阳能为主体的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推动光电能量转换形式的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进一步突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六配位结构的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展现出吸光系数高、带隙可调、理论效率高等诸多基础科学优势,同时钙钛矿材料的低温液相制备技术使得其兼具材料成本低、制造能耗低、产业链显著缩短等工程优势,被认为是最具有商业化应用前
学位
硫醇是液化石油气(LPG)等轻质油品中的主要活性硫化物之一,含硫醇轻质油品的运输和使用严重危害着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开发稳定高效的新型催化、吸附脱硫醇材料,以改进传统高污染的有碱脱硫醇工艺,对于新时代节能环保和绿色发展需求至关重要。但目前,人们对无碱脱硫醇用催化和吸附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因素对其脱硫醇活性和循环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的认知还不够深入,制约了稳定高效无碱脱硫醇材料的开发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学位
随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对低成本、高性能材料的需求越发迫切,作为综合力学性能优秀、耐腐蚀性能卓越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有望在一些高端装备中替代昂贵的镍基合金使用。7Mo超级奥氏体不锈钢作为目前合金含量最高的不锈钢品种(合金含量>50wt%),在生产过程中面临多种难题,例如铸锭偏析严重、凝固组织粗大和脆性相含量过高等,导致后续加工困难。国外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研究和发展已有百年,我国针对该钢种的研发仍在起
学位
先进航空发动机材料是国家航空事业发展的关键。镍基高温合金因具有高强度、抗蠕变、抗疲劳和耐腐蚀的优异综合性能,成为航空发动机高温结构部件的关键材料。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的发展需要高性能镍基高温合金作为支持。镍基高温合金通常含有8种以上的合金元素,平衡合金组元的复杂非线性交互作用成为发展的关键点。然而,基于经验的反复实验测试在处理复杂合金成分时会消耗较多的时间与成本。材料基因工程促进了高通量计算与机器学
学位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国家对海洋地位的重视,高性能建筑结构用耐蚀钢及其防护技术的解决迫在眉睫,对钢铁材料在海洋大气下的耐蚀能力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但现有钢铁材料耐蚀能力及防护技术尚不能完全满足海洋建筑结构的服役需求,特别是在南海区域的高盐雾、高湿热、强辐射等严酷环境下,钢铁材料的腐蚀问题更为突出,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制约瓶颈。3Ni系耐候钢作为针对海洋大气环境的新一代耐候钢种,已经在中低
学位
本文构建并研究了几类具有尺度结构的自养/异养单细胞藻类絮凝动力学模型.利用积分半群理论、线性稳定性理论、不动点定理、收缩半群理论、分步法、法锥和共轭系统方法等,研究了这些具有尺度结构的单细胞藻类絮凝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如模型解的适定性、平衡态的存在性、平衡态的局部与全局渐近稳定性、最优控制问题的最小值原理、最优控制的存在唯一性等.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三章中,对于光合自养的单细胞藻类,在考
学位
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材料(Plasma-facing materials,PFMs)作为反应堆芯的第一道屏障,直接暴露于等离子体边缘的高通量粒子流和热流轰击中,并经受高能量和高剂量聚变中子的辐照,以及等离子体破裂、边界局域模不稳定性和垂直位移事件等,是磁约束聚变堆中运行条件最苛刻、也是最关键的材料。钾掺杂钨(Potassium-doped tungsten,KW)因高熔点、低溅射、比纯钨(Pure
学位
Cu-Ti合金作为一种析出强化型合金,凭借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互通连接器及继电器控制元件等电子工业领域应用广泛。目前主要采用真空或气氛熔炼法制备Cu-Ti合金,但由于合金的成分均匀性差、时效处理温度高、第二相析出不充分及随机晶界百分含量高等问题,合金的综合性能较差,制约了合金的广泛应用。有鉴于此,本论文基于大塑性变形与形变热处理相结合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累积叠轧-形变扩散-形变时效的合金制备新工艺。以
学位
煤矸石是我国年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含有铝/镓/锂/硅资源,煤矸石“热活化—硝酸浸出”提取铝/镓/锂有可能是实现其减量化和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就此展开了系统的基础性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结果。开展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明确了煤矸石的矿物组成、产出形式、粒级差异及目标金属的赋存状态。煤矸石主要组成矿物为高岭石和石英,属典型的高岭岩型煤矸石,铝主要赋存于高岭石、勃姆石和云母中。煤矸石
学位
轴承作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领域关键零部件,严重影响装备的寿命与可靠性。随着装备制造业不断发展与进步,长寿命、耐高温、耐腐蚀轴承需求日益剧增,这也对轴承钢综合性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高氮不锈轴承钢凭借高强度、高硬度、长寿命和优良的耐腐蚀性成为新型轴承材料研发热点。而我国高氮不锈轴承钢疲劳性能相关研究较为滞后。因此本文以高氮不锈轴承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调控,对其组织结构、旋转弯曲疲劳、滚动接触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