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中医基础方剂学的现代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对清代医家黄凯钧的著作《友渔斋医话》中“肘后偶钞”卷的医案作为研究内容,以“热,寒热证”为研究重点,通过对医案的研究,对其中“热”(寒热)所描述的四十六个医案中所载五十七首方,提及的一百一十三味相关中药为研究对象,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书中所载方药进行分类、统计,并总结出其组方规律与用药特点首先,热(寒热)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记载“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和“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一般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在所研究的“肘后偶钞”卷的医案中,所涉病案的方为二百一十六首,治热的方剂二十首,治寒热的方剂三十七首,合计五十七首,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六,是本书医案中所提及的最多的两个病。所涉中药一百一十三味,将其进行统计整理后,得出其高频药物为柴胡、橘皮、黄芩、半夏、甘草、归身、灸草、白芍、党参、大枣生地、青蒿、黄芪,而其中柴胡也现二十七次之高,总结出用柴胡的目的是为发汗解表,退热,在“寒热往来”证中的反复出现正是印证了明代贾所学《药品化义》:“柴胡,少阳胆经药,能驱邪解肌,用至二、三饯,可治寒热往来除潮热之证以及疟疾证”。其次,将医案中的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将其按药性、归经、功效分类,得出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清热药和补虚药,以补脾为主最后得出结论是,虽然热证分型多,病因多,但在黄凯钧的医学思想里不难发现,其深受东垣补上派的影响,在兼顾解除热因的基础上,以补虚为主,治病从主,不拘泥于传统束缚,从脾胃论治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今后对黄凯钧或对《友渔斋医话》的研究提供一个思路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