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资源消耗日益严重,能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国,无论在能源需求还是能源结构方面都存在严重不平衡现象。这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速度和进程。核电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经济的新能源,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途。我国核电产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中国核电企业“走出去”,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本研究在梳理和分析国内外关于创新效率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的主要模型,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以35家中国核电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创新效率分解为研发效率指标和市场效率指标,运用DEA-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模型分别从静、动态及产业链角度对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整体均值上看,核电产业创新效率呈现下降趋势,仅有3家上市公司研发效率及市场效率均大于1;从动态角度可以发现,仅有2014-2015年研发效率指数大于1,引起整体创新效率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2015-2016年期间研发效率大幅度下降;从产业链角度看,创新效率表现相对较好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核电核心设备制造和核电辅助设备制造产业,但核电核心设备制造和核电辅助设备制造产业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在研发阶段及市场阶段两极分化较为严重。然后,借鉴前人研究理论成果并结合我国核电行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中国核电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的Tobit模型来研究我国核电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研发阶段,研发投入和控股性质对核电产业的创新效率有着显著的正影响;在市场阶段,研发投入和财政冗余对创新效率有着较为明显的负影响。最后,在对研究对象核电产业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要想提高我国核电产业上市公司的创新效率,促进核电企业自主创新,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不仅要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打造核心竞争力,还要促使核电企业吸纳高层次人才,提高研发管理水平。此外,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是提高产业创新效率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