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指期货,即股票价格指数期货,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为标的的一种期货合约,合约的交易双方约定在特定的时间,按约定的价格买卖规定数量的股票指数。股指期货本身并不是新鲜事物,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国已经率先推出了第一支股指期货合约——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合约,从此之后,股指期货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发展起来。而做为股市市值总市值居于全球股票市场前列的我国,股指期货的推出之路却屡经波折,直到2010年4月16日,第一支股指期货合约——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才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变革,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的诞生将有利于我国构建成熟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必将对我国的资本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沪深300股指期货是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那么弄清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引入会对相应现货市场价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则非常重要。一方面,股指期货的推出是否加大了现货市场的波动?另一方面,股指期货与其对应的现货市场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这正是本文试图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沪深300股指期货对A股现货市场的影响。首先本文采取绘制走势图的方法来直观描述股指期货推出前后现货市场的相应走势,并使用文字阐释走势形成的宏观基本面等外在的原因,以此作为定性分析。接下来,本文通过计量检验进行定量分析考察股指期货推出前后现货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变化。这一部分,本文采用2008年6月10日至2012年2月29日之间沪深300指数所有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数据作为实证样本(共907个数据),并且以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日即2010年4月16日为界,分为两个等容量数据的子样本(各454个数据)。然后,对全样本数据建立ARMA模型,GARCH模型,在原始模型中加入代表沪深300股指期货引入因素的虚拟变量D,在其推出前赋值为0,推出后赋值为1。检验虚拟变量的显著性以及其大小值来判定股指期货是否对现货市场的波动性产生影响。利用GARCH模型的扩展TGARCH,EGARCH模型主要验证我国股票现货市场的非对称效应,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我国股票市场的运行特点。除此之外,本文对两个等容量的子样本进行GARCH建模,分析GARCH模型中条件方差方程系数的变化,来判定股指期货的推出对现货市场的信息传递效率的影响。前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只是考察了现货市场的波动,只利用了沪深300指数现货市场的数据,没有利用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的数据,从而无法更深入地弄清沪深300股指期货与沪深300指数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即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股指期货市场价格是否领先于现货市场的价格,即沪深300股指期货是否具备了价格发现功能?因此,本文实证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走势的相互关系。在查阅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对同一股指期货合约与现货市场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不同频度的数据所产生的结果有所差异。为了体现本文实证的完备性,本文分别采用了日数据和5分钟高频数据,来实证沪深300股指期货和现货市场的长期和短期的动态影响关系,以求得出结论的完整性和客观性。首先,本文选取自股指期货上市日起即2010年4月16日至2012年2月29日之间,沪深300指数和沪深300股指期货(以本月连续合约为代表)所有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数据,在数据的充足性上超越了现有的以沪深300股指期货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然后,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建模,在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对两个时间序列建立协整方差,接着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以反应两者是如何通过短期动态调整来确定长期均衡关系的,为了更准确地反应两者的关系,而不是实现先验得决定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并在此基础建立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为考察股指期货与现货之间的先后次序和信息内容,我们采用了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最后,本文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来考察外界的信息是如何传播到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以及衡量各种信息对二者价格发生变动的贡献度。利用日数据所做的实证反应了沪深300股指期货和现货市场较为长期的相互关系。与此对照,为了考察沪深300股指期货和现货市场较为短期的相互关系,本文选取了2012年2月15日到2012年3月14日之间,沪深300股指期货(以当月主力合约IF1203为代表)和沪深300指数的5分钟收盘价数据。每个样本各1008个数据。其中,剔除了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时间上不相匹配的数据,即股市开盘前的15分钟和收市后的15分钟。数据的新颖性保证了实证结果反映了沪深300股指期货最新的运行特征。接下来,参照日数据的实证,采用相同的计量模型和方法,即平稳性检验,建立协整方程,协整检验,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使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分析等。本文通过上面的计量方法实证表明,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推出对沪深300指数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影响不显著。这与学界主流观点相吻合。关于信息传递效率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前后的两个子样本GARCH模型的条件异方差系数,结果显示,股指期货推出后,干扰因子的影响效果会很快地被市场吸收而削弱,从而波动干扰的持续性效果降低,也即是说,信息的传递更有效率。但是,股指期货市场的新信息并没有传递到现货市场从而增大对现货市场的波动。关于沪深300股指期货和沪深300指数的相互关系,不管是长期内还是短期内,它们都存在着协整关系。利用日数据的实证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沪深300股指期货不是沪深300指数的格兰杰原因,而沪深300指数是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格兰杰原因,即沪深300指数是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单向的格兰杰原因;而用5分钟高频数据的实证则相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沪深300股指期货是沪深300指数单向的格兰杰原因。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显示,长期内,沪深300指数的价格影响力大于沪深300股指期货,但沪深300股指期货向均衡位置回归的力度很大,速度很快;而短期内,指期货价格大约领先沪深300指数15分钟,具有单向的引导关系,这说明以IF1203股指期货合约为研究对象的股指期货的确在短期内发挥了其价格发现功能。通过脉冲分解和方差分析,我们发现,长期内,不管是对沪深300指数期货还是现货价格,沪深300指数的影响都要大于沪深300指数期货的影响而短期内,沪深300股指期货占主导地位,引领着沪深300指数的价格。可以看出,利用5分钟高频数据与日数据分别实证所得出的结果显著不同,但在本文的框架内,二者却做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本文认为,股指期货在短期内具有价格发现功能,但在较长时期内,现货市场仍然起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在短期内,股指期货的具有价格先行作用,其对市场的信息反应比现货市场更快,这主要归功于股指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好,交易成本低,杠杆好,双向交易,执行效率高等特点,使得新信息能更快地反映到市场的走势中。但长期来看,现货市场依然主导着市场的定价,沪深300股指期货是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的,其价格依赖于现货资产的价格,并且随着期货到期日的临近,其价格也自然地向现货市场的价格收敛,股指现货市场仍然决定着股指期货市场的走势。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沪深300股指期货已经具备价格发现功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长期来看,没有加大对现货市场的波动,没有改变现货市场波动的内生性。我国股指期货的推出总体来看是成功的,这也为以后我国发展其他的金融衍生产品积累了经验。新的有效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将丰富投资者的投资品种,从而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