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与S族元素(S,Se)相互作用形成二维纳米结构及其相关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材料因其尺寸非常小,从而具备某些块体材料不具备的优良特性,例如表面与界面效应、小尺寸效应等。二维材料作为纳米材料中的一员,其非凡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石墨烯作为二维材料代表,尽管具有极高载流子迁移率,但这种材料在二维单层形式下缺乏带隙,这使得石墨烯在半导体开关技术应用上没有优势。TMD材料虽然有理想的带隙并且有较高的开关比,但是其载流子迁移率不够高。磷烯既具有较好的带隙也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甚至还具有面外负泊松比,但是结构不稳定性也直接导致其应用的局限性。因此寻找新型二维材料依然是当前重要工作。另外,相比于块体活性极低的金,纳米级的金颗粒能表现出极高的化学活性和催化性能。同时,硫族化物作为一种典型的半导体材料,具有带隙宽,激子束缚能大,易于组成合金等优点,并且在光学力学等器件方面应用广泛。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Au与S族元素(S,Se)之间的相互作用,预测了两种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Au2S以及Au2Se。发现Au与S族元素(S,Se)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四方晶格的二维结构,空间群为P4/nmm。在成键性质上,Au与S族元素(S,Se)为离子键键合,且bader电荷转移量证明了离子键性质。并且研究了这两种材料的力学与电学性质,二者都为直接带隙半导体(Au2S材料的带隙为0.19e V,Au2Se材料为0.68e V)。通过对二维材料Au2S以及Au2Se的性质预测,指导从理论到实验的研究,为二维材料Au2S以及Au2Se在半导体器件中的应用的提供了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基于Au与S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含硫小分子PCB在Au(111)表面的自组装行为。通过STM扫描的图像和晶格常数测量,发现PCB分子之间是反平行的排列的,且PCB分子与Au(111)衬底的晶格参数是匹配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自组装行为受到分子中S原子与Au(111)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其中分子中的S与Au(111)基底相互作用占主导。研究结果对分子纳米结构的合理设计、准确预测和可控构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由于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和丰富的性能,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二维纳米材料引起了众多科研者的研究与关注。其中,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作为二维复合材料中的一类,因为具有很强的拓扑性能、光电子性能和超导性等优异特性而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然而天然具有优异电子性质的材料相对缺少,对二维材料的电子性质进行调控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对于二维纳米材料的预测以及相关实验研究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古至今,湿度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环境参数,主要是因为湿度对于动植物的生长生活、农牧业的发展、货物食品的储运、火箭的发射以及人类的生存健康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湿敏探测器作为人们感知环境中的湿度信息的重要工具,便于人们对特定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精确的控制。为此,国内外学者为了获得高性能湿度探测器研发了许多新型的湿度敏感材料,然而随着智能家居技术逐渐步入我们的生活,湿敏探测器的需求与日俱增,渐渐满足不了人
X射线作为常见的一种高能辐照射线,由于其光子能量高,穿透性强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放射治疗、工业探伤、安全检测,航天导航以及科学研究的材料分析等领域中。其中闪烁体作为将X射线光子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转换装置为X射线探测器的核心组件,也是目前国家所面对的核心科技攻关技术之一。通常来说闪烁体一般由高密度重元素组成。然而,传统的闪烁体一般是无机晶体,只能在高温环境中生长,这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制备难
在铜基复合材料中,由于其增强体(碳纳米管、石墨烯)与铜基体润湿性较差,在与铜基复合材料复合时极易发生无法均匀分散引起团聚现象,造成界面结合能力差,使其对铜基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化效果不明显或者造成更大的缺陷,明显未能达到起初实验设计要求;不仅如此,弱的结合界面形成电子势垒、电子散射,严重影响铜基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虽然研究工作者们一直研发新的工艺去改善碳纳米材料在金属基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但始终没有合适
金属材料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是以高能量密度激光束作为热源,通过激光熔化金属粉末(或丝材)后形成微小熔池,在三维空间内无限堆积凝固成复杂结构实体零件的快速制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激光局部作用下的材料快速熔化与熔池快速凝固阶段反复交替进行,从而使成形构件表现出基本无化学元素偏析、晶粒极其细小的非平衡凝固组织特征。近年来,通过激光增材制造灵活而高效地制备铝基复合材料,已成为提高铝合金综合性能的重要手段。本文
天然气作为绿色低碳清洁能源,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调节我国能源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而天然气管道在能源运输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被称为“能源命脉”。由于天然气长输管道大口径、薄管壁的特性,使其在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地在崩塌落石冲击载荷作用下而造成管道失效。同时,随着天然气管道在役年限的增加,天然气管道由于腐蚀缺陷而导致其失效泄漏而引发的爆炸事故不断发生,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因此,为了保障天然气长输管线的
BiFeO3(BFO)因其在室温下同时具有铁电性(TC~830℃)和G-型反铁磁性(TN~370℃),且具有极大的理论剩余极化值(90~150μC/cm2),因而在多铁研究领域受到研究学者的青睐。铁电序与反铁磁序相互作用产生的磁电耦合效应使其在多态存储器、自旋电子学、磁电传感器等领域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制备过程中Bi元素高温易挥发且Fe3+容易产生变价,从而造成Bi空位、氧空位等各种缺陷
中缅油气管道龙陵段主要为粗晶黑云母花岗岩分布区,地表风化强烈,管沟回填土为花岗岩风化残积砂土,管道作业边坡坡面侵蚀十分严重。又因为花岗岩全风化后的残积层,岩土体结构松散,并伴随有大量的节理和裂隙发育,力学特性不稳定,极易被流水冲刷;管道上部基本为就地取材的风化层碎屑土,回填土土质更疏松,其与自然坡面原状土体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表层易被流水冲刷。因此,需要对对全风化花岗岩地区坡面流水侵蚀灾害的机理进
传统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往往通过在金属基体中外加颗粒,通过均匀分散和界面控制,可以充分发挥组分间的协同效应和界面效应,获得优异的综合性能。然而,这种制备理念下的复合材料大多以“均匀”的单级复合结构为特征,对“结构效应”下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不够深入,会造成基体材料的铸渗效果不理想,增强体与基体结合强度低,在磨损工况下容易导致WC颗粒的脱落。传统的WC/Fe复合区一般设计为层状,即复合层厚度低于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能源的有效供给。我国能源消费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消费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迫使我国亟需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为此,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非常规天然气(主要包括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气)的勘探与开发工作对于优化我国现行能源消费结构和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中,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进程已进入规模化开发阶段。现阶段,我国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