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圣之功——朱子哲学底蕴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an88100608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朱子哲学的一个反省研究。 朱陆之争、朱王差异,现代哲学对朱子思想的种种解释,根源何在?朱子哲学是否存在着自明的真理?还是每一种思想都不可避免其“洞穴”之见?不同的洞口争论与解释必然不同? 本文的视角是从显明的功夫论之差异推至本体之分析。善,在朱子哲学中是本体的存在,恶则是善的流失。私与恶,相对于善而言,在朱子哲学中,正如西方哲学对个体与普遍的思考。 本文分四章展开,对善之本体的分析,借助太极(理、气)、仁、天地之心、圣人之心等概念;对私、恶的分析,提出常人观、本心的保留、最后落实于形气与信念;功夫途径则以小学与大学为朱子圣学“稽古”与“创新”的二轮,没有过多地陷入“涵养、致知”的关系分析中,大学之要点即格物穷理,本文从两个途径展开说明:圣经求义与人心之絮矩。试图表明朱子思想之特点:行为知,身为心,而前者之训练正是为给主体提供他者的视域,后者则是根本的道德主体之肯定。从这个意义上,进入阳明哲学的讨论,以证实其发明朱子,功莫大焉。 无论是朱熹阳明或者中西哲学之比较,意在说明,门户之见的狭隘性,可能影响到古人思想资源对于现代道德建设的意义衡定。 四章内容分说: 第一章,“理之善与天地之心”。程颢和程颐对于性善的说明是不同的。通过太极概念的分析,发现:朱子的性善论有二程兄弟的思想痕迹,太极从理气之善过渡到只是理,善从元初的时间意义上升为本体的存在,善是宇宙的本然属性;通过仁之思想梳理,善从理照耀到人;人,则以圣人为其轨范,通过天地之心与圣人之心的相互解释,圣人成为善的象征。此为圣学可能性之本体证明。 第二章,“常人之私”,首先提出常人如何出现在朱子的话语中,并且是与圣人相对应的重要概念。常人与圣人的差别在本章没有纠缠于天命与气质的分离旧说;而是从心和理(性)的关系入手,牵涉出情的重要性,最后通过人心与道心的分析,私与恶,最终被归结为形与气。此即为圣学修养的必要性之分析。 第三章,朱子圣学功夫论的核心观念,主敬与致知,在本章中被分解为小学(涵养)与大学(格物穷理)、规行(修身)与养心(治心);在格物中又突出了两个层次:圣经求义(理和心的融合)与心之絮矩(心和心的共通度量)。要说明圣学最终的依靠是心之愉悦。“小学”与大学的并进说明朱子圣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主体之发明,亦在于他者视域的重视。 第四章,对王学的简单分析,通过心与性、意与知、知行与愉悦三个层次表明阳明哲学对朱子圣学思想推进的两面性。其中借助康德哲学的一点理解,以从外在的角度表明朱王二说之异同。结语是对道德哲学的反思和朱子哲学对应现代话语的意义之说明。
其他文献
要深入和准确认识李贽的思想,其归属的学派和思想渊源是一个重要问题。李贽在哲学思想方面深受王龙溪、罗近溪等王学门人影响,更师从王心斋之子王东崖,其心学一脉的思想渊源十分
企业创新精神本身蕴含了伦理价值,它反映了企业创新的态度和价值认知,包含了企业创新的价值判断。譬如,它所蕴含的进取精神、奉献精神、负责精神等亦即道德精神。企业创新精神一旦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形成,它就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作用乃至改变企业从业人员存在和发展的个人价值,对于促进企业自身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企业创新精神应当成为企业必备或追求的一种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