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响应AIE荧光材料在超分子聚合及机械变色发光方面的应用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刺激响应作为荧光材料的一种应用分支,是指材料在热、压力、光、溶剂和p H等外部刺激下,其发光行为发生明显的改变,其中就包括发射强度的改变以及发射波长的蓝/红移。它作为一种智能材料可以对外界刺激予以响应,从而广泛应用在生产实践中。传统的荧光材料在聚集状态下会发生强烈的π-π堆积,从而导致荧光猝灭,称之为聚集诱导猝灭(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ACQ)效应。与此相反的是,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是指物质在超分散或稀溶液中无明显荧光发射或荧光很弱,而在聚集状态或固态下荧光发生敏化。相对于ACQ材料来说,AIE材料具有低背景、灵敏度高、信噪比高和抗光漂白能力强等优势,这无疑将荧光材料的应用领域大幅拓宽。三苯胺(TPA)分子结构中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可以很好地同苯环电子形成p-π共轭,这种独特的超共轭电子效应使得三苯胺及其衍生物具有较高的空穴迁移率和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它同四苯基乙烯,六苯基噻咯都是典型螺旋桨型的分子,而它作为典型的ACQ分子,也作为电子供体,在引入吸电子结构单元后,形成的D-A结构可以增强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ICT),实现分子从ACQ到AIE的转变。根据分子内旋转、振动受限机理,这种螺旋桨结构在聚集态下可以有效地抑制非辐射跃迁,从而提高其量子产率。因此具有AIE特性的三苯胺类衍生物荧光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光电材料、化学传感、生物荧光探针及智能响应材料等领域。为了进一步开发三苯胺类新型刺激响应型智能荧光材料,拓展荧光材料的应用领域,本论文开发了一系列功能性的刺激响应荧光智能材料。一方面,设计了一种有机超分子聚合体系,其对温度、p H敏感,并用于爆炸物检测及指纹识别;另一方面,开发了一种三苯胺吡啶盐类超灵敏压致变色智能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压力传感器等方面。基于此本论文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基于小分子的超分子凝胶是一种新型的软材料,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关注。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是寻找一个小分子作为聚合单体,通过分子间的多重弱相互作用来构建超分子组装体。显然,如果单体具有芳香族骨架,并且具有形成超分子凝胶的能力,则所得聚合物将有潜力应用在光学材料领域。本文通过Suzuki反应和席夫碱反应合成了以三苯胺为骨架的TPAs-(N=C-Ph),TPAs-(N=C-Ph-OH)和TPAs-3(N=C-Ph-OH)三种分子。而由邻羟基苯甲醛和芳香胺通过席夫碱反应构建的TPAs-3(N=C-Ph-OH)很少在超分子体系中作为单体使用。TPAs-3(N=C-Ph-OH)作为一种超分子自组装材料,在温度变化时,能可逆切换溶胶凝胶状态,并且由于分子内存在酚羟基及亚胺键,其对p H变化敏感,使得在酸性、碱性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荧光发射。在由TPAs-3(N=C-Ph-OH)形成的超分子凝胶体系中,研究了其在不同溶剂中的凝胶性能。另外,TPAs-3(N=C-Ph-OH)是一种典型的AIE荧光材料(AIEgens),这种特性也赋予相应的超分子聚合物具有更有趣的光学行为,例如在不同状态(凝胶和溶胶)下以及外部刺激下具有不同荧光性能。然后,从不同角度推测了TPAs-3(N=C-Ph-OH)自组装机理,包括单晶衍射分析,MALDI-TOF质谱,UV光谱和SEM分析。最后,将TPAs-3(N=C-Ph-OH)用作荧光传感器来检测爆炸物苦味酸(PA),从定性和定量上证明了其对PA的优良灵敏度和选择性。值得注意的是,TPAs-3(N=C-Ph-OH)&PA系统凭借其优良的荧光开关传感性能,实现了指纹分析的一种新方法。2.如今,合理设计对外部刺激具有超敏感性的机械变色智能发光(ML)材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本章中,通过Suzuki反应、NBS溴代反应和Menshutkin反应合成了一种三苯胺吡啶盐类化合物TPA-Pyr-BP,它由扭曲的螺旋桨型三苯胺电子供体(TPA)、强电子受体吡啶盐(Pyr)以及二苯甲酮三部分组成,这种结构设计策略旨在完成分子内D-A体系的构建以及提高ICT行为。分子结构引入二苯甲酮(BP)结构单元,也使得TPA-Pyr-BP具有非常强的紫外线吸收能力(ε=42360 L·mol-1 cm-1)。TPA-Pyr-BP作为一种典型的AIE发光体(AIEgens),可以在不同聚集态下表现出不同的发光行为。更加值得注意的是,TPA-Pyr-BP在外部刺激下表现出超灵敏的压致变色现象。单晶结构的表征使得对压致变色机理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根据结构与性质的关系,TPA-Pyr-BP类似物的引入有助于提出合理的分子结构设计。与多种类似物相比,TPA-Pyr-BP对机械力的刺激表现出超敏感特性,不仅在荧光强度增强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信号对比度,而且波长有102 nm的明显红移。然后,根据荧光材料对外界刺激超灵敏的特性,将其应用在不同领域中,例如压力传感器,固体材料表面损伤报告器,指纹信息提取器以及复写材料。
其他文献
八仙花(Hydrangea macrophylla(Thunb.)Seringe))是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八仙花属(Hydrangea)落叶灌木,其花形硕大丰满,花色繁多,观赏期长,倍受市场喜爱。土壤中铝离子浓度对八仙花蓝色花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但高浓度的铝离子会抑制八仙花生长。且八仙花多为不孕花,结实率极低,因此生产上多采用扦插繁殖。本研究一方面探讨了3个八仙花品种嫩枝扦插繁殖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s)作为跨膜通道蛋白,能够运输水和其他小分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逆境胁迫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质膜内在蛋白(Plasma membrane intrinsic proteins,PIPs)定位于细胞质膜,是AQPs的一个亚家族,PIPs根据C末端和N末端的序列特征又分为两个亚组:PIP1和PIP2。本论文以‘秦冠’苹果为材料克隆获得了MdPIP2;5基因的
土壤养分是影响苹果树生长发育及苹果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矮化苹果在栽培管理中通常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将水肥直接滴灌在苹果树的根部,提高其水肥利用率来促进苹果增产,但这种施肥方式也对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和迁移流失状况具有较大影响。本研究选取陕西省千阳县矮化苹果园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矮化苹果园在水肥一体化管理中土壤氮磷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养分随地表径流的流失状况,旨
在低氮条件下,海棠会呈现出部分组织颜色变红、花青素积累增加的现象,且不同形式氮素的代谢水平存在差异。本文以常绿叶海棠花组培苗为植物材料,首先取完全舒展的叶片,在氮素含量不同的诱导培养基上诱导获得离体叶盘。选取表型表达差异明显的3组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通过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及富集分析、基因差异表达量,筛选出在不同氮胁迫条件下,与花青素合成及氮代谢相关的表达差异显著的关键基因。同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
牡丹花芽休眠的彻底解除是保证牡丹成花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以牡丹花芽为材料,对休眠解除过程中三个时期的牡丹花芽进行转录组测序,从中筛选到一个ERF转录因子基因推测其可能在牡丹花芽休眠解除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对筛选到的基因功能进行初步验证,并克隆了基因,对该基因进行一系列的生物信息学、表达模式分析以及功能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VIGS技术沉默PsERF11基因后,观察
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光的地位不可或缺。植物也必须通过光合作用才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自己提供生长所需养分。除了自然光以外,人们还对发光材料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聚集诱导发光(AIE)是一种分子聚集体比单个分子表现出更强发射的光物理现象。传统具有平面和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发光体在单分散状态下通常表现为发光,而在聚集状态下则表现为发光减弱或淬灭。AIE分子却与此相反,在有机溶液中单分散
陕西秦岭特殊的地理区位、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为木本花卉植物的生长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木本花卉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成分,除了具有观赏特性,还能够调节城市气候、降低噪音、防风固沙、产生经济价值。加强对木本花卉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运用,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发展社会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对陕西秦岭木本花卉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为陕西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利用提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极端降雨事件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近百年来,黄土高原气候变化总体上呈暖干化变化趋势。在此背景下,干旱将如何影响植物生长以及土壤中微生物特征的变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选取黄土高原典型灌木树种丁香(Syringa oblata)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水实验,进行三年观测,研究了3个水分处理,即正常供水(CK,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FC)的75±5%、中度干旱(
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李华团队培育的酿酒葡萄品种‘媚丽’作为研究对象,将塑料地膜(PF)、液态地膜(LF)、碎枝条段(GB)三种材料进行行内覆盖处理,并以清耕(CK)作为对照。探索三种处理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果实品质的差异,以期为杨陵地区酿酒葡萄的优质栽培提供技术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覆盖处理可提高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其中2019年GB处理效果最显著,提高了41.0%
海绵城市建设旨在应用绿色基础设施增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促进城市水生态、水安全。与传统植物群落相比,海绵城市指导下对植物群落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在生态雨洪管理能力方面。当下有关海绵城市植物建设中,较多实例忽视了植物群落对雨水的利用效益。通过优化植物组成、林冠结构,促进林冠层对雨水的截留效益,是在现有绿地系统的基础上提高雨水生态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选取植物单叶截留能力、林冠结构两个层面,在夏季采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