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D4蛋白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acle_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观遗传学和经典遗传学是相对的,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非DNA序列变化引起的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主要涉及的变化有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DNA甲基化等。其中组蛋白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蛋白,组蛋白翻译后修饰之一的乙酰化修饰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修饰引起的染色质重塑对基因的表达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BET(bromodomain and extra terminal)蛋白家族作为bromodomains(BRDs)八大家族之一,同样具有与组蛋白乙酰化赖氨酸(KAc)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家族的特征在于它包含的四个成员:BRD2、BRD3、BRD4和BRDT都具有两个高度保守的BRDs,如BRD4(1),BRD4(2)。对蛋白与抑制剂的结合晶体结构分析可知,4个反向平行的螺旋束的一端存在结合口袋,抑制剂模拟KAc与疏水空腔中的140位天冬酰胺残基(Asn140)形成氢键作用,且同时通过水分子与97位点处的酪氨酸残基(Tyr97)形成关键氢键作用。此外,袢环结构与螺旋之间也形成了两个疏水区域,命名为ZA channel和WPF区域,二者成为了实现小分子抑制剂选择性的有效区域。目前已被广泛认知的BET抑制剂结构主要分为四类,即三氮唑类(如JQ1、I-BET762),异噁唑类(如I-BET151),吡啶酮或嘧啶酮类(如PFI-1和RVX-208)和其他等。这些抑制剂分别用于炎症、恶性肿瘤及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研究中。因此,作为BRDs代表的BET家族蛋白逐渐成为了热点药物靶点之一。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选取PDB数据库中BRD4(1)(PDB:4ZC9)蛋白做为靶标,针对靶标设计8个可能具有活性的系列化合物,并用Molecular Operating Environment(MO E)软件对设计的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及打分函数评价。结果表明,8个系列化合物的母环结构都能与结合位点相互作用,因此都可能是良好的BRD4抑制剂。选取打分结果最优的茶碱系列化合物进行合成。同时,对Chemdiv和Targetmol小分子化合物数据库中配体分子进行对接筛选,从企业购买筛选结果最优的20种化合物,后续进行化合物的活性测试。二:对设计的茶碱系列化合物中打分结果最优的化合物进行合成:首先用茶碱与N-氯代丁二亚酰胺(NCS)在水相中合成8-氯茶碱中间体。然后,用茶碱/8-氯茶碱分别与α,α-对二溴苄在DMF,K2CO3,30℃条件下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2-3,4。在以对苯二酚及4-甲基磺酰苯酚为起始原料合成目标产物的过程中,不同的原因致使反应失败。后期活性测试结果显示该系列产物没有抑制活性,因此放弃这些目标产物的合成。此外,对关键中间体3-甲基黄嘌呤的合成工艺过程进行研究,考察了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脱甲基试剂种类和物料比对反应收率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三:使用时间分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TR-FRET)方法测试合成的及从商业化合物库中筛选出的共计22种化合物的BRD4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3-二甲基嘌呤即茶碱作为母核的化合物均没有抑制活性,其原因可能在于其中一个甲基影响了羰基氧原子与Asn140/Tyr97形成氢键作用。而3-甲基黄嘌呤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测得化合物2-26活性最好,IC50值为8.304μM。该系列化合物经过修饰及优化后,抑制活性极有可能从微摩尔级降至纳摩尔级,进而成为良好的BRD4抑制剂。
其他文献
《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2月创刊,是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我国首个肝胆胰疾病专业杂志。刊载内容实行临床与基础并重,中西医并重,内外科并重,肝胆胰并重。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等国际数据库收录。
<正>面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有效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进程是当前畜禽养殖防污治污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资料调研、现场调研等方式,
目的:探讨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和血、尿C肽是判断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和早期诊断1型糖尿病及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重要临床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
目的 研究5-杂氮脱氧胞嘧啶核苷(5-Aza-CdR)对胰腺癌细胞株Capan-2原钙黏蛋白8(protocadherin 8,PCDH8)基因DNA启动子甲基化的转录调控,以及联合吉西他滨对癌细胞生长抑制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5-Aza-CdR及联合吉西他滨对Capan-2细胞的抑制率与凋亡率.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BC)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ENTRAL、CBM、CNKI、VIP、万方等数据库,截止日期至2012年2月.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肝移植术后BC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累计病例524例,对照3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常见原因,探讨相应临床诊治预防措施.方法 回顺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0年1月本院外科收治并行PD治疗的331例壶腹周围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PD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7.2%,其中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6.7%,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5%.PD常见消化道出血部位为胰肠吻合口出血(40.0%)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向肝样细胞潜能及单核细胞衍生的肝样细胞移植的有效示踪剂,并进一步观察受体鼠移植后肝样细胞存活、分布与转归情况。方法分别设立A、B两组。A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