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是以K2O、CaO、Al2O3、B2O3、SiO2为主的五元系统,在此五元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熔剂性氧化物,对其熔剂效应及性能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出了R2O-RO-Al2O3-B2O3-SiO2系统的一些变化规律及其成釉机理,为骨质瓷无铅熔块釉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实验采用正交实验法和对比实验,通过对本系统的熔融特性、熔体的粘度和表面张力以及透明度、光泽度等的测试,分析了各种氧化物在此系统中的作用、性能、变化规律及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仪器进行性能的测试,并利用玻璃的形成理论来分析此系统的成釉机理。正交实验表明,在此系统的釉式中,当SiO2为2.8mol,Al2O3为0.4 mol,B2O3为0.55 mol,Li2O为0.05 mol,SrO为0.10 mol,K2O为0.20 mol,CaO为0.25 mol时,加入适量的熔剂,可获得高温流动性好,熔融温度低,熔融温度范围宽的釉,釉的熔体粘度和表面张力适中,透明度高,可以在坯体表面形成光泽度好的优质釉面。在对比实验中表明,适量引入F-可显著改善釉的熔融特性和透明度;釉中含微量MgO时,对降低热膨胀系数很有效,若MgO含量过多,则结晶倾向增加,造成釉面的光泽度和透明度降低,甚至出现失透现象;ZnO的助熔作用强、熔剂效应显著,但ZnO用量过多容易造成析晶而降低釉面的透明度,在此系统中应微量引入,当其含量在4%6%可以显著提高釉的白度;SrO是一种活跃的助熔组分,可加速釉熔体的熔融性能,显著降低熔体的高温粘度和表面张力,但含量过高时,釉的烧成温度相应提高。在此系统中,B2O3、CaO、ZnO对釉的光泽度影响比其它氧化物大,主要是因为在高温熔体中它们对网络体结构的改变;釉的光泽度随B2O3的增加而降低。釉的熔体粘度和表面张力取决于系统的组成、熔剂氧化物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中和碱效应;釉的透明度与液相相关,提高釉熔块的始熔温度,可提高釉的透明度,有利于透明釉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