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项目到联动运行:财政资金专项化与农村社会救助治理新趋向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ucard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后税费时代,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与培育,与此同时,也就延伸了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治理塑造。财政资金专项化是税费改革后政府公共财政领域的典型现象,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三大主要的社会救助制度资金供给从提留统筹到财政资金专项化的调适过程,财政专项资金逐渐成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在实施社会救助专项资金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中,本文将超越单一专项资金事本主义特点生成的农村社会救助一系列联动反应的过程称为农村社会救助联动运行机制,包括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救助联动运行、1+N的专项资金联动、监督和考核联动这三大联动运行过程。这种联动运行机制决定并影响着农村社会救助的治理结构和治理逻辑,引致农村社会救助治理结构上的调适,本文从技术化层面、信息化层面、考核化层面三个维度对农村社会救治理新趋势进行了归纳和提炼。本文研究发现,农村社会救助联动运行机制是财政资金专项化推进农村社会救助领域的行政延伸,其产生社会治理效益是实现了农村社会救助治理多边关系互动与协同治理,农村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进入基层公共服务站,实现一站式管理和和服务。
  然而,农村社会救助资金专项化也给农村社会救助治理带来一些新的治理问题。对基层治理者而言,由于我国政府预算民主监督的体制还不完善,防止基层政府资金滥用并没有一套可信并且可行的机制,一方面地方政府会把专项的社会救助资金为多个申请项目“配套”,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分级管理”、“下管一级”的块块为主的财政管理体制,来自下一级财政的社会救助支出压力诉求迫使上级财政不断调适专项转移支付的份额,而接受转移支付的一级财政又往往会以此来缩减本级支出。对农村农民而言,农村社会救助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兜底保障工作,它的最终目标不是完成特定的项目,而是国家的福利再分配。社会救助资金专项化实际上造就了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指标化、碎片化和个体化。本文的建议是,首先,推动农村社会救助治理技术化、信息化和考核化的结构转型。其次,发挥基层公共服务站对农村社会救助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压减专项转移支付、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保障基层公共服务站运行。最后,注重培育农村农民政治素养和公共参与精神。如何顺应和关照国家基层治理需求,同时提升农民政治参与,建构出一套符合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方案,仍然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必须持续研究和关注的议题。
其他文献
政府信任是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为政府有效开展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政治基础,同时政府信任水平反映出政权的稳定性程度。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政府组织尤其是基层政府面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如何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是当前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2015年,党中央提出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战略部署,通过进一步对改革发展成果进行公平公正分配,实现发展成
学位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经历了飞跃的发展,众多学者探讨了这其中的原因,而政治晋升锦标赛理论的提出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可。政治晋升锦标赛理论认为我国地方官员晋升存在着以经济发展指标为核心的锦标赛机制,在这种机制的推动下,地方官员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以获得锦标赛的胜利。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路子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现状,国家的发展理念也由“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五位
学位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城郊农业用地被大量征收,被征地农民人数不断增加。然而在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的背景下,被征地农民在转入城市生活过程中会面临融入障碍。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的背景下,智慧公共信息服务快速发展,逐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被征地农民作为智慧公共信息服务的服务对象之一,接受和采纳相关服务内容已成为其融入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影响城市管理和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
在我国单一制层级分权的体制下,政府间分权一直是理解我国国家治理诸多问题的关键变量和核心议题之一。而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讨层面,相较于对央地分权研究的广泛和深刻,地方政府间分权的问题则较少被关注;随着简政放权的持续深入,地方政府间分权改革实践越发活跃,诸多问题亟待学术研究的关注和解释。本文以D市市镇分权改革为例,基于交易成本的制度变迁视角打开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间分权改革的“黑箱”,探讨在无明确法律
作为一个便利公民意志自由输入和国家意志有序输出的重要场域,信访搭起了民意真实上传、党和国家意志准确下达的中间桥梁。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公民权利主张现代化的社会转型背景下,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信访工作量呈现“井喷”态势,传统的纸媒信访渠道日益逼仄,网络信访应时兴起势在必然。  网络信访作为个人和政府之间直接交流的一种新兴方式,近几年来得到了大力推广,尤其是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网络信访的数量急
学位
传统上,政府通过福利事业单位提供社会服务。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社会服务的需求趋向多元,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方式存在的成本高、效益低、手段单一的弊端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借鉴发达国家购买公共服务的做法,将社会服务项目外包给社会组织。  目前已经有不少关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研究,却鲜有将服务购买的资金来源和体量作为运行过程研究的切入点。忽略对服务购买资
学位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乡村基层进入了“乡政村治”的治理阶段,基层社会的自治空间开始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化与市场化的发展,农村社会也经历着巨变:村庄人口的大量外流带来了村庄的空心化现象。要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就必须将村庄重新组织和动员起来。对乡贤参与村庄治理的关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本文选择李村的乡贤理事会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精英吸纳”的概念对这一实践进行具体分析,认为村庄乡贤理事会的产生是“精英
学位
由于中国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以及农村现代养老制度的初步建立,农村老年人面临着家庭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的弱化与社会化养老供给不足的双重困境。为了缓解农村老年人所遇到的养老困境,在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农村各地积极开展了适宜本地的互助型养老活动。农村互助型养老活动是基于农村发展实际的社区养老活动,是老年人间相互服务的养老过程。农村老年人作为农村社区互助型养老服务的主要接受者和供给者,老年人的参与意愿和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是其可持续性重要指标,近几年中国政府先后进行了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调整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征收机构改革等措施,目的是保障基金充足,减轻企业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的负担。各种措施势必将影响到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然在养老保险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开放的养老保险系统有序程度也会影响到制度的可持续性。因此,本文从耗散结构和精算平衡的视角,来分析养老保险系统有序性与财务可持续性,通过
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久的发展。当前,在我国家庭养老功能逐步衰弱,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之际,探索适合于老年人现实需求的多层次养老模式是我国应对社会养老问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以针对留守、孤寡、空巢等老年群体开展的互助养老模式在全国不断开展,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已成为了一种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新型养老模式。与其他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愈加严重,社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