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协同是在开放条件下制造业系统内部各要素自发相互约束耦合,表现出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结合的过程,形成"1+1>2"的整体协同效应。因此,制造业系统内部各要素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即为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过程。基于此,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及四大板块为空间研究单元,从投入水平、产出效益、发展潜力、创新能力、交通运输能力等五个方面构建了衡量区域制造业协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序参量系统有序度测算模型、空间分析法等方法,具体测度了 2000年至2013年长江经济带省市和四大板块制造业系统协同有序度,并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系统整体协同进行了测算,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协同推进的空间演变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对策。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2001年至2013年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整体协同度水平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但协同化水平还处于相对较弱的水平。(2)2000年至2013年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制造业协同有序化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协同发展水平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成渝地区>云贵地区。(3)2000年至201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制造业协同有序化水平差异显著,基本呈现"江苏>上海>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的格局。但其制造业系统协同有序化推进速度呈现"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江苏>四川>贵州>重庆>云南>浙江>上海"的格局。(4)2000年至2013年长江经济带四大板块制造业系统协同有序化水平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其空间格局变化较为明显。到2013年,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已达到中度协同水平,成渝地区处于低度偏上的水平,云贵地区最低且变化不明显。(5)2000年至201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制造业协同有序化水平基本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除云南省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外,其余各省(市)空间格局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协同合作机制;区内四大板块制造业相似度较高,区域竞争激烈;制造业内部要素尚未形成良好的协同系统;制造业转移地与承接地面临的问题突出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构建制造业一体化的协同联动机制;二是要深入挖掘区域制造业分工合作内生动力,突出整体优势,三是要推进跨省区域制造协作,促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四是要攻克薄弱环节,多方协同形成制造业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