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伦理探讨的是“叙事者”与“接受者”之间关系的准则,研究叙事者的目的、方法与德性,电影叙事伦理同时对创作语境、伦理内涵、电影语言提出了历时性的要求。本篇论文以于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时代展开创作的第六代导演群体中的王小帅为研究对象,旨在使用电影叙事伦理批评这一新的批评范式对王小帅的影像文本作出重新读解,并试图在这一重读的过程中实现对“电影叙事伦理批评范式”的进一步说明。对于王小帅来说,他是一个在“个人表达”与“时代记录”中间游走的、不容易被观众所记住的导演。在镜头语言上,他的影片与同属第六代的其他导演相比缺乏足够明晰的风格标识,在电影观念上,他明确表示希望留下点社会变迁的影像,实现个人表达和记录时代的文化作用。纵观其11部电影,无论是呢喃还是呐喊,他的叙事风格虽在游移变化中,但他的电影始终表达着个人经历为其打磨出来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仅仅摹仿生活,延展影像符号,也彰显了导演主体性。文章分为六个部分,包括绪论、四个章节与结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王小帅电影的研究综述与现状、基于叙事伦理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在创新点中指出电影叙事伦理批评是一种针对“叙事者”通过何种叙事形式得以表达他的伦理价值观念的批评范式,根据这一界定将本文分为四章,分别探讨叙事者经历、影片的伦理内涵、叙事方式以及叙事者在一套完整的叙事流程中的德性问题。第一章探讨王小帅电影的叙事伦理成因,即他的伦理观、价值观的塑造受什么所影响,既包括他的“家乡不明”的出身,也包括青春期父亲的教导,成年期流转不同城市的经历,创作期面临低迷的第六代电影语境,以及在独立与体制间游走的个人经历。第二章探讨王小帅电影的叙事伦理内涵,以人一生的生根、生长、生存、死亡为脉络,将其电影伦理话题分为社会伦理、代际伦理、两性伦理、死亡伦理,具体分析他电影中“故乡缺失”的无依托感、变迁时代的流动感、都市生活的疏离感、代际之间的冲撞感、两性关系间的道德两难等多重伦理话题。第三章讨论王小帅传递其伦理观的叙事形式,针对其影片中时间、空间、视点、符码等叙事元素展开分析,并指出在他电影中,往往会通过时序变化改变伦理指向、通过故事时间增强伦理焦虑;通过破裂的空间(故乡和家)影射破裂的人际关系;通过第三人称表述“历史的幽灵”感、通过第一人称增强观众的主体认同,降低人物的不道德感;通过青灰色与红色的冲撞、音乐与人声来表达社会中的等级感与两性关系中的伦理失序。第四章探讨在王小帅的影片创作中,存在着哪些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的失徳行为,例如物化女性、“美化”死亡、呈现“丧”态等,从而强调导演在影像创作中需传递一种“真善美”的叙事伦理责任。在结语部分,本文提出电影的意义并不止于叙事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观点输出、一种文化传播,并对中国导演的未来创作作出展望,希望导演们意识到在影像制作、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伦理关系,从而提升和扩大自己的灵魂视野,重视自己的影像输出和伦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