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收益是按照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政策由企业提供给利益相关者的、帮助利益相关者实现其经济决策的重要信息。会计收益是会计核心概念。它计量了投入产出之比,是社会财富价值创造能力的评价方式之一。在考察经济活动效率的过程中会计收益往往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各种契约关系中的决定因素。会计收益信息质量决定该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合理性,对会计收益质量的全面研究有助于甄别会计收益质量、提高会计收益信息决策有用性。会计收益质量研究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运用基本分析以寻找和发现被低估和高估的证券。近年来对会计收益质量的研究颇为广泛,研究者在阐述会计收益质量含义时,从各自研究目的出发提出了多种理解。在1934年Grham和Dodd在《证券分析》中使用了收益质量一词。他们描述的华尔街权益估值模型为每股收益乘以“质量系数”。他们对质量系数的描述表明了他们对质量的定义:系数反映了股利政策;公司特有特征,比如“规模、声誉、财务状况和未来”;企业经营性质;宏观经济因素,比如“总体市场的气候”。这是关于会计收益质量较早的描述。其中,“质量系数”现在被我们称作市盈率,它表现的是市场对公司未来业绩的预期。按照文献发表的时间顺序,对于国外国内文献中对盈余质量含义的解释列举如下。Bernstein和Siegel(1979)解释盈余质量时认为收益质量是报告收益的相对完整性、可靠性和预测能力的(定性的)衡量。Pratt认为收益质量是净利润与真实收益能力的差距。Schipper和Vincent(2003)解释收益质量为:会计报告收益忠实表现希克斯(Hicks, John R)收益概念的程度。Patricia Dechow(2010)认为高质量盈余提供了与具体决策者的具体决策相关的企业财务表现特征的更多信息。我国对收益质量研究起步较晚,大概见于上世纪90年代,追随我国股票债券市场的产生发展相关研究而日渐丰富。利润质量是企业公开报告利润与其经营业绩之间的离差程度。会计收益质量是“报表被认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利润表会计盈余数额能由报表使用者直接使用的程度或放心使用的程度。会计收益质量是公司编报的利润信息反映经济现实的真实程度。收益质量是收益信息的投资者决策相关性,即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未来业绩(未来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收益质量是收益信息的固有特性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程度。国内外对收益质量含义的解释发展的规律是从对会计收益定性描述发展到关注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来评判会计收益质量。事实上,上述会计收益质量的含义,描述了会计收益质量的不同层面。关于质量概念的描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符合性质量观点,质量意味着符合一定的规格和标准,这种表述强调质量的可度量的特征;第二种,适用性质量观,认为消费者并不了解标准所确定的产品规格、参数等具体要求,应该用“适用性”来描述质量,适用性是由那些用户为对他有益的产品特点所决定的,例如新烤的面包的味道,无线电节目清晰收听的能力;第三种,质量的综合表述,2008版的IS09000标准将质量的定义表述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国内文献关于盈余质量含义的解释包含了上述三种解释:早期是符合性盈余质量定义,其后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才联系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从而演化到适用性盈余质量含义,并且通过提出盈余质量特征使高度概括抽象的盈余质量具体化。会计收益质量研究在国外资本市场发达地区由来已久,对会计收益质量的密集关注始于美国会计学会(AAA)在2001年的收益质量项目,其后又有专刊对收益质量文章进行刊载,这一系列的会计学术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会计收益质量的研究。按照收益质量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将其分为两个阶段,以Beaver(1968)和Ball、Brown (1967,1968)使用权益市场对盈余的反应来推断会计收益质量为时间界限。之前:基于规范的研究阶段,会计学术界关于会计收益质量的研究集中在按照是否依据具有一致性的计量制度或者概念框架来评价“盈余质量”;争论多数集中在盈余是否应使用历史成本、配比原则来计量(Daines,1929; Littleton,1956; Paton and Littleton,1940),或者重置成本,或者入账价值(Sterling,1970)、未来折现现金流量(Fisher,1907,1930),或者可变现净值,或者产出价值(Chambers,1956,1965)。之后:基于市场的研究阶段,从Beaver和Ball、Brown开始是会计研究者主要使用权益市场对收益的反应来推断会计收益质量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会计理论对会计收益功能逐渐形成三种观点:作为信息的会计收益、用于计价的会计收益和用于契约的会计收益,即信息观、计价观和契约观;提出了信息含量、净盈余计价等概念,引入了企业理论、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等学科在同期的发展创新,发现、丰富了会计信息的潜在用途。会计收益质量的衡量是对会计收益质量研究的一个挑战。如前所述,收益质量的初步衡量是收益确定。收益确定就是按照企业会计政策对会计收益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制定会计政策的依据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由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基于会计理论、考虑经济、法律、教育等环境因素选择确定并颁布实施。所以,会计收益质量的基本方面其实是由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含会计制度)、环境要素共同决定的。这也是早期会计收益质量研究所重点关注的方面。直接用来规范会计收益确定的会计准则是逻辑推理和价值判断的结合体:会计理论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的;环境要素塑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虽不断趋同却差异无法消弭的会计准则。质量的第二个层次是产品或者服务对消费者的有用性,脱离会计收益信息使用者及其决策对会计收益信息的需求将导致研究失去方向和激励。提高包含会计收益信息在内的所有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所有会计相关产业存在的前提。了解会计收益利益相关者在收益分配关系中的地位及变动,以历史和动态的角度对会计收益利益相关者的收益诉求的分析有助于看清楚“有用性”的具体内涵。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特征就是用来描述这些“固有特性”的。会计收益的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收益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那些固有特性。尽管国外、国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已经非常清晰,但具体到会计收益,它除了需要满足这些概括的信息特征之外,还需要更加具体可量化的质量特征描述,例如,盈余持续性、主观应计项目、盈余平滑、稳健性、目标符合性等。会计收益质量特征的基本方面是由会计收益确定过程所遵循的会计理论和会计规范决定的。所有权理论界定了会计收益的范围和分配;资本保持理论区分了资本与收益;会计期间、权责发生制、稳健主义等会计惯例衍生出了会计收益持续性、应计项目和稳健性等会计收益质量属性;会计收益确定从资产负债表法演变到收入费用法再到现在的综合收益确认的更迭则体现了经济利润概念对会计收益的影响:经济利润决定了会计收益的未来方向,但是会计收益自身对客观性的追求又决定了其自身的发展逻辑。会计收益质量的含义明确了质量评价必须与会计收益信息的需求相联系。股东、企业管理层、债权人、审计师和政府是5类最主要的会计收益利益相关者。会计收益信息影响他们的收益——风险特征,他们既是会计收益质量的决定者,又受到会计收益信息质量的影响。基于市场反应评价会计收益质量替代变量主要包括盈余反应系数ERC和回归拟合优度R2。盈余—回报回归模型Returnt=α+β Earningst+εt中的β,他越大表明盈余的信息含量越大;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越高,则R2越大。在国外、国内研究文献中,投资者对收益的反应通过回报率、价格变动、成交量变动等具体指标来衡量,这种衡量方法虽然直接明了,但也存在不足。影响盈余反应系数的因素除了会计收益质量,还包括公司的β、资本结构(财务杠杆)、盈利的持久性、成长机会和价格的信息性。在进行以会计收益质量为自变量的数据检验时,应该对其他影响盈余反应系数的除盈余质量之外的其他变量进行控制。否则,其结论可能被干扰。在基于财务报表分析评价会计收益质量时,分析了资产质量、资本结构等因素对收益质量的影响;提出了评价收益质量的财务指标设定,使用统计计量方法设置合理权重;进而对2007-2011年以来会计收益质量的变动进行了检验;会计收益质量认定对信息使用者是有用的,谁来编制收益质量评价报告?可能执行这一职能的主体可能有财务分析师、公司管理层,审计师等。管理者不能对由自己提供的收益信息进行客观可靠的评价;证券分析师关注某些企业,但与审计师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收集所有相关的评价证据。而且证券分析师不能按照统一的程序来衡量会计收益质量。而审计师的优势则非常明显,如,独立性优势。国外和国内文献凝结了会计学术研究、会计实务界辛勤耕耘者对于会计收益质量思考和实践的真知灼见,正是在汲取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形成了本文对会计收益质量相关问题的探讨。对知识的追逐,鼓励我输入这些文字;但同时又战战兢兢,惟恐因为对研究的内容理解不准确而曲解了他们。成文粗糙未能通达之处,恳请不吝批判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