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王20-06井化学法提高采油率技术优化研究

来源 :陕西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tzsxf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庆王20-06井地处陕西北部,储层孔隙类型是以原生粒间孔隙、溶蚀粒间孔隙和溶蚀粒内孔隙为主的典型性低孔低渗油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严重,非达西渗流和启动压力高,毛细管力作用强烈,注水及剩余油分布明显受裂缝影响,滞留在多孔介质中的剩余油难以启动。储层润湿性以中性及中-弱亲水为主,矿化度在50000~100000mg/L,属于高矿化度区块,原油含酸量低,不适宜碱驱。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后,综合含水率上升迅速,产量递减严重。目前采出程度17.3%,含水53.2%。为寻求更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以有效抑制储层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该井的原油采出程度。而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即为化学驱。三次采油中化学驱的手段主要有表活剂驱,碱驱和聚合物驱。但均存在不同缺点。表面活性剂驱存在严重的吸附损失,耐温抗盐性能差,驱替效率低的缺点。而碱驱对储层有苛刻的要求,必须满足原油酸值大于0.5mg KOH/g,且碱的注入使储层油水相p H增大,岩石表面的双电层被改变,引起的静电排斥力使微粒从岩石表面释出,加剧了储层的伤害;在高p H下,地层中Ca2+和Mg2+等二价离子含量也较高,易发生结垢、盐敏等现象。聚合物驱由于其改性分子链上的刚性结构和亲水官能团活性较低,致使水溶性较差;少量高分子量的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组成的二元复合驱,虽然对采出程度有一定提高,但由于聚合物的毒副作用,也加剧了储层的伤害。因此从减少储层伤害的角度讲,本课题选择表面活性剂驱。针对上述长庆王20-06井储层所存在问题,本研究设计制备了具有高表/界面活性和驱替效率的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CY-1,其0.3~0.6%的溶液均可使油水瞬时界面张力在10min内降至10-3m N/m,显著减弱毛细管效应,降低油层启动压力。耐温至80℃,抗盐至100000mg/L。吸附量小于0.5mg/g油砂,低于企业标准。单独表面活性剂的平均驱替效率为9.44%,聚/表二元复合驱替效率则高达11.74%,呈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满足试验应用要求。
其他文献
分散聚合是制备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的主要方法之一。把光引发技术引入分散聚合体系,可使反应在室温下进行,并大大缩短聚合反应时间。本论文系统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光引
目前对电化学电容器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开发新材料,寻找更理想的电极体系和材料;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提高现有体系和材料的性能。其中寻找高性能的电极材料以提高
本文主要运用线性回归校正方怯和神经网络校正方法对低水平理论计算分子的生成热和电子能量因忽略电子相关效应和使用小基组所带来的系统误差进行校正。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如何
随着经济以及交通事业的发展,汽车保有量急速增加,随之而来,汽车尾气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及生活质量。三效催化剂(TWC)能同时降低汽车尾气
东方的风景画里透着西方美学的光,深邃的光景和厚重的色彩铺陈着神秘,虚实相生的空间中有梦想的足迹。墨色的世界里,苍劲的笔触勾勒着神秘,喷洒、滴溅着自然流动的热情,呼唤
采用涂敷法制备了纳米晶TiO2多孔薄膜电极以及掺杂金属离子的纳米晶TiO2多孔薄膜电极,运用多种结构分析和表面分析手段对膜电极进行了晶型、形貌等结构性能的测试。测试结果表
本论文研究了用反应型乳化剂制备微乳液并进行微乳液聚合,绘制了微乳液三相图及保护胶乳液聚合合成丙烯酸树脂。具体如下: 首先通过研究不同的乳化剂,发现反应型阴离子乳化剂
为开发新型高效β-蒎烯聚合引发体系,以在较适宜温度下合成高分子量聚β-蒎烯,本论文首次尝试使用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引发β-蒎烯聚合。首先合成了N,N-二苯基丁二亚胺二氯化镍(NiL
近年来,一维纳米材料如纳米管、纳米线和纳米带由于其新颖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许多领域所展示的潜在应用前景已成为当今纳米材料的前沿和热点。本论文主要探索采用氧化铝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