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nigraNietner)是橡胶树上的重要害虫,主要分布于华南诸省,对我国橡胶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手段已将其控制在不足以危害的水平。近年来,在海南局部地区仍有发生。当前从生态的角度,进行绿色防控是橡副珠蜡蚧防治应用中最受欢迎的一种防控手段。在田间调查发现蚂蚁、橡副珠蜡蚁、寄生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海南橡副珠蜡蚧危害区蚂蚁种类、不同类群蚂蚁间的空间分布进行调查,并以捕食性蚂蚁-黑褐举腹蚁(Crematogaster rogenhoferi)和互利性蚂蚁-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nocephalum)为研究对象,初步研究了它们与橡副珠蜡蚧、寄生蜂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观察法与引诱法对海南橡副珠蜡蚧危害区蚂蚁种类进行调查,共采集到互利性蚂蚁16种,捕食性蚂蚁1种,隶属于4个亚科,11个属。其中互利蚂蚁优势种为黑头酸臭蚁,长足捷蚁为次优种。2.利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的M·-m回归分析法以及Taylor幂法分析了黑褐举腹蚁和黑头酸臭蚁在橡胶树上的空间分布类型,三种方法均表明黑褐举腹蚁和黑头酸臭蚁在橡胶中苗上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3.在有黑褐举腹蚁存在的林段,黑头酸臭蚁的种群数量显著(P<0.05)低于无黑褐举腹蚁的林段。室内测定黑褐举腹蚁对黑头酸臭蚁的攻击性可知,黑褐举腹蚁对黑头酸臭蚁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并且1头黑褐举腹蚁能对抗9头黑头酸臭蚁。同时,在橡胶树上黑褐举腹蚁的存在还能降低寄生蜂的存在几率。4.黑褐举腹蚁对橡副珠蜡蚧1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其功能反映模型为:Na=2.1236N/1+1.2462 N。黑褐举腹蚁对橡副珠蜡蚧1龄若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当猎物密度达到一定数量后,其捕食量开始下降,曲线增长速度趋于缓和。黑褐举腹蚁寻找效应模型为:E=1.2771P-P-0.01842,黑褐举腹蚁的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在捕食过程中,种群不同个体间存在着相互干扰作用。通过对黑褐举腹蚁捕食行为观察,结果发现,黑褐举腹蚁对橡副珠蜡蚧1龄若虫取食行为所在比例不高,但搜索和梳理行为在整个捕食行为过程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5.三种植物源蚂蚁趋避剂对互利性蚂蚁的驱避效果筛选实验,结果表明:Arise蚂蚁驱避剂对互利性蚂蚁综合驱避效果最好;朗森科灵次之;辣椒碱最差。同时三种植物源趋避剂对橡副珠蜡蚧1、2龄若虫具有一定致死性,并且Arise蚂蚁趋避剂综合防效最高。应用Arise蚂蚁趋避剂喷洒植株周围及地面往上10cm距离后,结果发现该趋避剂不仅能较好地驱避互利性蚂蚁还能致使植株周围蚁巢大量搬迁。互利蚂蚁得到驱避后大大降低了橡副珠蜡蚧的种群数量,同时显著(P<0.05)提高了寄生蜂对橡副珠蜡蚧的寄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