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微观的角度,以楚文化为背景,以屈原作品中的“人神恋爱”主题为论述对象,追溯了这一主题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讨论了其在抒写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质、情感体验及发展演变,力图对这一遥远的文学母题做出较为清楚的解读。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人神恋爱”这一主题发生的文化背景。第一节从宏观角度对楚文化进行了概述,通过对楚国成国及发展情况的回顾,楚文化遗存中图画、器物、乐器等与“人神恋爱”中的某些场景的对照,周楚文化差异的比较,论证了“人神恋爱”这一文学主题的出现所具有的历史必然性。第二节从微观角度挖掘了“人神恋爱”曾隐蔽、狂放的文化之根。首先将《九歌》中类似恋辞的文句摘录分类,并与《诗经》中相似意义的诗句比较,从而证明《九歌》一些篇章中确实存在着“人神恋爱”的情节。其次通过对中国远古及世界其他民族祭祀仪式的考察,论证了早期人们将爱情融入祭祀典礼是基于生殖崇拜,表达和表演爱情是原始巫术的重要特征,屈原笔下的“人神恋爱”体现着楚地以巫史文化为特征的文化心理结构。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女神”、“香草”意象在“人神恋爱”抒写中的宗教文化和文学审美意蕴。第一节首先分析了《离骚》中的几位女神在神话、历史中的背景及地位,诗人通过她们寄予了孤独无奈的情感意绪,但她们的形象却过于抽象、单薄。其次分析了《九歌》中女神神话形象的冲突,及她们在诗篇中的心理、情感特征。“女神”意象成为中国文学中较早出现并传述不绝的女性形象。第二节首先将《九歌》中言及草木之句提取出来并按其功用进行分类,其次通过对香草功用的分析追溯了它在巫术活动中所具有的宗教或巫术的意义,最后分析了“香草”意象对营造“人神恋爱”辞采与浪漫氛围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人神相恋时爱情的信物,精警感人的抒情语言,更是凝结着爱和美、具体和抽象的象征。 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人神恋爱”的表达模式。首先通过对《九歌》、《离骚》中“人神恋爱”情节的分析,提取出其中蕴涵的相对稳定的情节模式,即以热烈的追求始,以哀婉的失落终。其次通过对《离骚》、《九歌》中《河伯》、《云中君》、《东君》、《大司命》、《少司命》等具体篇章的解读,分析了其中所浸透的迷茫、感伤、孤独等情绪,而这些也是诗人屈原的情感底色。最后分析了“人神恋爱”这一文学主题或模式的功能,可以看出诗人只是沉酒在短暂、虚幻的爱情体验中,而无法获得实体性的接触,爱情的悲剧体验在爱情和政治上都具有普遍性,它是人生挫折和压抑的投影。诗人对爱情的追求不在爱情本身,而在于情感的安慰作用,于是“人神恋爱”成为情感的载体,成为个体情绪的寄托或发泄方式。 第四部分,以文学史的发展为线索梳理了“人神恋爱”之一文学主题在后世的演变过程:一、战国末年《高唐赋》、((t申女赋》对“人神恋爱”主题的承传、发展。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女神”的身份趋于多样化,一方面随着文学体裁的扩展,“人神恋爱”不仅存在于诗歌、辞赋这些抒情作品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更为诗意化的表现传统,而且也存在于小说等新兴的叙事文学体裁中,并通过情节的展开而得到较为充分的表现。三、唐宋时期“人神恋爱”继续存在于诗词和叙事文学中并得到更为艺术化的表现。四、元明清时期随着叙事文学的发达,“人神恋爱”被赋予了更广阔与崭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