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e),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浅海沿岸的辽宁、山东及江苏北部地区,是我国传统名贵海产品,近年来,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品种。本研究针对刺参增养殖实践中关键技术难点,探讨了刺参亲参升温促熟技术、苗种生态培育技术及规格差异现象,具体如下:为探究亲参升温促熟培育期最适水温,以刺参亲参(240±15g)为实验材料,设置了5个温度水平(6、10、14、18、21℃),经80天养殖周期,研究了温度对刺参繁殖期摄食量、消化率、性腺发育形态学、雌雄配子成分、内分泌及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刺参繁殖期摄食消化、代谢及内分泌等生理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摄食量在14℃温度组最高为6.75g/ind day,消化率在10℃温度组最高为11.79%,雌雄亲参性腺指数在14℃温度组最高分别为27.89%、26.79%,雌雄亲参生殖小管直径在14℃温度组最大分别为2.72mm、2.09mm,卵子直径在14℃组最大为160.81μm,雄性亲参体腔液睾酮浓度在14℃组最高为20.99nmol/L,雌雄亲参雌二醇浓度在14℃组最高为390.56pg/mL。为探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繁殖期消化、代谢生理特点,以刺参亲参(240±15g)为实验材料,设置了5个温度水平(6、10、14、18、21℃),研究了温度对刺参繁殖期内肠道消化酶和体壁肌肉代谢酶活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温度对亲参消化酶、代谢酶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胰蛋白酶与淀粉酶活力随水温升高呈现先升高后减小的趋势,在10℃活力最高达到峰值:脂肪酶活力随着养殖水温升高呈现下降趋势,在6℃活力最高。已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活力随水温升高出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10℃达到峰值:琥珀酸脱氢酶活力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研究表明,10-14℃温度下,亲参消化酶与代谢酶活力均处于较高水平,是亲参室内促熟理想的温度参数。为促进刺参苗种业的健康发展,开发了新型环保的刺参池塘生态育苗技术方法。通过设计一种适用于围堰池塘的新型刺参育苗网箱,并探讨了其具体育苗技术流程,以期为刺参生态育苗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为评估养殖效果,本实验设计了0.2、0.4与0.6个/ml,三种幼体培育密度,同时设计了聚乙烯(polyethylene)、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涤纶(polyester)、扇贝壳(scallop shells)>牡蛎壳(oyster shells)五种附着基,结果表明,刺参幼体可在本室外网箱中正常生长、变态,且最优培育密度为0.2个/ml,最优附着基为扇贝壳与牡蛎壳。为确定刺参苗种培育期间个体差异出现时间点。以刺参全同胞家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10D,45D,75D,105D,135D,165D日龄个体的变异系数、特定生长率、体重分级情况及育苗池内的生物量,对刺参早期个体生长差异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参早期发育阶段的生物量随着时间变化增长显著(P<0.05),变异系数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增大(P<0.05)并在105D后超过100%。特定生长率在浮游期最大为21.03%/d,在105D后逐渐减小。刺参个体在105D开始出现明显的规格差异并一直存在。本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同一遗传背景下,刺参苗种在105D后也开始出现显著的个体生长差异,及时对刺参苗种进行规格分级利于提高苗种产量,这对刺参苗种生产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