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居民金融素养不足的问题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全面深入日常生活,金融市场也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普通居民熟练掌握金融知识、有效管理个人储蓄资产和金融事务的能力,对个人做出正确的家庭金融决策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后,我国居民的储蓄率一直呈下降态势,而人均财富总量和负债总额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居民家庭财富管理方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合理分配个人投资及预防性储蓄也显得极为重要。本文运用2017年内蒙古XX银行金融素养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将金融素养划分为主客观两类,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等相关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主要研究了主客观金融素养对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影响。研究得到以下结果:一是客观金融素养对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主观金融素养对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更重要的是,主观金融素养对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影响大于客观金融素养。二是居民的风险态度、户籍所在地和受教育程度均会影响其进行预防性储蓄的可能性。三是主观金融素养对客观金融素养与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关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金融自信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自信过度则有害。四是客观金融素养会通过增强风险偏好,进而降低了居民进行预防性储蓄的概率;但是风险态度对主观金融素养与居民预防性储蓄关系不会产生类似影响。五是过度自信对居民预防性储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客观金融素养较低的过度自信者越不会进行预防性储蓄,再次验证居民拥有自信是好的,过度自信会产生消极影响,但过度自信不会在主观金融素养和居民预防性储蓄之间起调节作用。因此,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本文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科学构建金融素养培育体系,金融素养普及教育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金融机构应将金融素养流动宣传教育常态化,精准考量居民金融素养水平和风险态度,为其提供恰当的投资储蓄规划。居民个人应客观评估他们的金融素养,增强其风险意识,使其合理安排预防性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