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实地考察、走访座谈等方式掌握了潍坊产业化的有关内容,通过比较分析、整理,探讨了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条件、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对策等。农业产业化于20世纪5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在西方国家主要有四种模式,即合同制、农业合作社、农工商综合体和联营体。其内涵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中介,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各国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出现了许多类型,如粮食产业化、设施农业产业化、种子产业化、农业食品产业化、畜牧业产业化。与之相对应的组织形式有公司一体化、股份制一体化、合同制一体化、合作制一体化、专业协会等。国外农业产业化积累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农业产业化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以生产结构的转变为基础发展农业产业化,以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以政策引导和推动产业化发展等。潍坊市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祥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定位次。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均处于全国前列。回顾潍坊农业产业化的历史,主要经历了准备阶段(1986-1992),提出和起步阶段(1992-1995),全面加快发展阶段(1996-1999)及深化与升级阶段(2000年至今)。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企业+农户模式以及由此而升级的基地模式是诸城市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形式;以寿光为代表的市场拉动模式“市场+基地+农户”;以寒亭为代表的一村一品模式;以安丘为代表的名牌产品出口创汇模式——“企业+基地+农户”。此外,还有农业观光模式,农业科技园模式,农业标准化模式,区域化种、养、加模式等。在农业产业化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有许多深层次问题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有待进一步壮大;深加工能力差,产品技术含量低;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和农业科技和经营人才短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对农业产业化认识狭隘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文化素质低等问题。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应采取以下对策:继续保持不断创新的产业化理念,在思想上走在全国的前列;做好科技支撑工作,通过各种形式搞好农技推广;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逐步使农民向工人转变;建立健全法制,继续实行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政策,继续推行惠农、支农政策,倡导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促进产业化模式的升级,逐步走向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