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享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到通过资源共享创造价值,互助以及节能的新时代生活方式中来。以滴滴出行为代表的第三方出行平台以其平台化、规模化和对消费者的便利化吸引了大量的用户群体。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自我规范、政府监管,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消费者对平台的感知评价。随着越来越多的负面报道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里,消费者对平台的依赖度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对第三方出行平台而言,如果不能及时的修正消费者的现有印象,其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平台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着手,提升用户的信任,扩大用户受众群体。本文将“滴滴出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学者在共享经济大背景关于信任和使用倾向以及使用意愿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影响用户对共享经济下新兴出行平台的各类因素,并参考与制度信任相关的理论和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提出假设并构建模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收集数据,回收并根据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假设,拟合路径系数,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首先,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往期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变量的具体度量指标,进行预调研。并结合预调研结果,参考相关专业人员建议,修改并完善直至得到最终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通过线上方式向相关用户进行调研。共计收集到450份反馈答卷,有效数据393份。利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AMOS 21.0软件对结构方程进行路径分析,验证假设。研究结果表明:(1)第三方平台的保障机制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可以显著提升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2)平台声誉,支付安全和平台服务提供者的认证机制都能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从而增加信任倾向;(3)司机认证、支付安全、感知声誉正向影响司机信任,但司机信任对使用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根据结构模型拟合结果,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分别为滴滴出行公司,其他平台型企业和政府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从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完善平台监管机制以及完善服务质量评价反馈机制三个角度出发,为企业提高消费者信任提供思路与相应的措施建议。